-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ISO9000质量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ISO9000以其通用性等特点在全世界广泛应用,在高校管理中同样适用,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后转化为国家标准,当时就有相关人员开始研究在高校管理中引入ISO9000,并有一些高校开始实践。但是具体应用时,由于高校和企业是不同的组织体系,不能照搬ISO9000的理念,应当结合高校实际制定适合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优化,保证实效。
关键词:ISO9000;高校管理;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145-02
一、高校管理中??用ISO9000质量的可行性、必要性与特点
(一)可行性
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来看,其有八项基本质量管理原则,这些原则也是ISO9000系标准的理论基础之一,是贯彻系列标准的红线。主要涵盖:(1)顾客为焦点(核心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以顾客为本;(2)领导作用;(3)全员参与;(4)过程方法;(5)系统方法;(6)持续改进;(7)决策方法;(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从素质教育来看,其所融入的质量观念以及要求、要素,体现了向学生主体回归的教育,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坚持改革和发展,要求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提升教师素质,提倡学生参与等等。这些内容均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八项原则高度契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二)必要性
将ISO9000质量管理引入高校管理,一方面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主流方向。这需要我国高校建立一套适应国际化需求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另一方面,则是我国高校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长期以来,很多高校采取目标管理模式,秉持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突出问题,相互推诿、制度流于形式等,管理水平低下,教学质量不高。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形成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强调过程管理和系统方法,可消除管理上的无序,切实保障管理规章制度、方法有效落实,使高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而且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原则还能不断推动高校管理改革,查漏补缺。
另外,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也是高校招生以及就业竞争力的要求。随着我国教育逐步走进大众化教育,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高校必将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高校办学质量将成为学生报考或是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重要依据。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认证将是一种实力体现,也是培养合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同时还能够推动教育理念的更新,促进高等教育改革。
(三)特点
首先,产品定义。ISO9000将产品定义为活动和过程的结果,高校提供的产品在质量认证界有两种观点:教育服务以及学生。笔者认为,高等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从学生报考择校开始到毕业进入用人单位,再到终生学习结束这个生命周期内,应当分别考虑不同阶段产品定义。学生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此时学生是学校的顾客,那么教育服务就是产品,当学生毕业就业时,顾客是用人单位,学生就是产品。
其次,顾客定义。ISO9000把顾客定义为接受产品的个人或组织,通俗讲就是对产品有需求的群体。产品与顾客这两个要素一体共生,所以从产品定义来看,高校的顾客应该有三类:一是学生,他们既是产品也是顾客;二是用人单位,每年用人单位需要吸纳大量高校毕业生,人才是用人单位发展的基本保障,需求量大,可以说是高校最大的顾客群;三是家长,这一类十分容易被忽视,高校培养学生,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而学生一般经济来源就是家长,学生入学所需费用一般都由家长支付,是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购买教育服务。
再次,质量评价。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其质量评价一般通过固定的技术检测手段来确定产品质量。而高校方面却对教育产品质量有着不同的见解。长期以来的教育改革使高校质量评价大体呈现四种观点:其一,名列前茅论,也就是把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育产品质量的标准,成绩较好的学生(即名列前茅的)质量就好。这在应试教育时期十分盛行,哪怕当下强调素质教育,同样也存在。从这个观点看,985、211等学校具有天然优势,地方性高校则天生劣势。这对于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十分不利,也是很多高校跟风、拼命升格的主因。其二,条件质量论,即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就好,突出教学条件。其三,目标管理论,即先设定统一目标或是标准,利用各种手段,如笔试考核等来检测,与目标越近,质量越好,至于目标是否合理、有价值,并适用全体学生则不得而知。最后是不断提高论。这一观点相比前三点有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