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庸家世渊源:海宁查氏荣辱都是文字 康熙恩宠,雍正剿杀,近代复兴 海宁查氏,荣辱都是文字 寻访金庸江南旧居 “这时潮声愈响,两人话声渐被淹没,只见远处一条白线,在月光下缓缓移来。蓦然间寒意迫人,白线越移越近,声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声势雄伟已极。潮水越近,声音越响,正似百万大军冲锋,于金鼓齐鸣中一往无前。” 这是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中的一段话,将世界奇观“海宁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写得淋漓尽致。而海宁这座“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正是他的故乡。每年农历八月十八(今年公历9月15日)是海宁观潮的最佳时节,很多游客前来饱览“一线横江”的绝景。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也来到这里,不仅为观潮,更为踏上査氏家族600多年来生生不息的土壤,探寻金庸先生成为“侠之大者”的源头。 从海宁市区东行20公里,就来到金庸的出生地——袁花镇新伟村。小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毛竹山巍巍耸立,花溪水潺潺流淌。顺着乡间小道一路前行,走到一片葱茏碧绿的桑树林,便可以望见一座黛瓦白墙的深宅大院,院墙上题写着“金庸旧居”4个大字。 金庸同父异母的弟弟査良楠,如今负责旧居的管理事务。他每天除了拿着毛掸清除灰尘,就是默默地坐在离大门最近的一张桌子后面,守着这座充满了悲欢离合的老宅子。 在査良楠的带领下,我们穿过前厅,沿着回廊往里走,拐角处有一间小屋,屋中是一张旧式木床和一个雕花梳妆台,金庸就是在这里呱呱坠地的。旁边的书房还保留着,少年金庸正是在这间书房里秉烛夜读,打下了最初的文学基础,如今人去楼空,只剩木桌。宅子最深处是一个主题为“走进金庸”的展示厅,陈列着金庸的全套作品,还有无数杂文短集。14部长篇武侠小说按照金庸自己取书名第一个字串成对联的方式排列: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査良楠和哥哥金庸都是海宁査家的第二十二代孙。采访中,他们的堂叔辈、长居袁花镇的査家第二十一代孙査建国,特意来到旧居,指着墙上的家谱图,给记者详细讲解:“我们家族出来的名人,尤其是文人实在太多了,历史上不曾间断。” 海宁博物馆地方史研究者吴德建,参与修订了必威体育精装版一版査氏家谱。翻开这套6卷本的家谱,他感慨道:“査家是真正‘以文为业,书香传家’啊!这600多年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兴盛期在明清,共出了22个进士,康熙年间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雍正年间,海宁查氏传到第十一代和第十二代,因文字狱案,不准参加科举,家族进入静默期。到第十四代以后,重开科举,他们又中了进士,进入近代的复兴期。” 由此看来,金庸的横空出世并非偶然,而是家学渊源使然。 “一门十进士,兄弟五翰林” “陈家洛到得家门,忽然一呆,他祖居本名‘隅园’,这时原匾已除,换上了一个新匾,写着‘安澜园’三字,笔致圆柔,认得是乾隆御笔亲题。旧居之旁,又盖着一大片新屋,亭台楼阁,不计其数。心中一怔,跳进围墙。一进去便见到一座亭子,亭中有块大石碑。走进亭去,月光照在碑上,见碑文俱新,刻着六首五言律诗,题目是‘御制驻陈氏安澜园即事杂咏’,碑文字迹也是乾隆所书……由西折入长廊,经‘沧波浴景之轩’而至环碧堂,见堂中悬了一块新匾,写着‘爱日堂’三字,也是乾隆所书……出得堂来,经赤栏曲桥,天香坞,北转至十二楼边……便是母亲的旧居筠香馆。只见馆前也换上了新匾,写着‘春晖堂’三字,也是乾隆御笔。” 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借主人公陈家洛的眼光,详细描写了皇帝对海宁大家族的恩宠。这种皇帝题匾、题诗,在金庸旧居中随处可见,正是査氏家族曾亲身享受过的荣耀。 “査”姓来源于春秋时期。公元前676年,鲁庄公之子姬延被封为子爵,“食采于査邑”,便姓了“査”,在山东一带繁衍生息。五代十国时期,査氏出现了第一位名人,南唐军事将领查文徽。其弟查文徵一家迁徙到安徽婺源(今江西婺源)定居,直到元末天下大乱,后人査瑜带着妻儿老小,沿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坐船躲到嘉兴。经朋友介绍,査瑜到海宁袁花镇一户人家当家庭教师。他欣喜地发现,袁花镇依山面水,土地肥沃,民风淳厚,跟婺源很像。更巧的是,婺源有个凤山岗,海宁有座龙山,合起来便是“龙凤呈祥”,正是吉兆。于是,査瑜举家定居这片“福地”,一边“勤恳耕作,敦睦乡里”,一边“以儒为业,诗礼传家”。 从迁居海宁的第二代开始,査家便成为有名的“文宦之家”。第一位显达之人是查瑜之子查恕。他一心一意钻研医术,外号“査一帖”,只要一帖药就可治好病,且医德很高,为穷人免费治病,闻名江南。他深得明太祖朱元璋赞赏,被任命为太医院国医,获赏一品冠服。 大约过了100年,弘治三年(1490年),第五代查焕考中进士,成为查家登科甲的第一人。明朝一代,查家中进士6人,其中查秉彝、查志立、查允元祖孙三代连中进士,在当地传为盛事。 到清朝康熙年间,査氏家族人丁超过300人,进入全盛时期。十余人考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