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伤寒论》中四气五味及特殊药对探究.doc

《伤寒论》中四气五味及特殊药对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伤寒论》中四气五味及特殊药对探究

《伤寒论》中四气五味及特殊药对探究[摘要] 药对在张仲景组方中比比皆是,除七情所总结的用药规律外,两药合用,能产生与原有药物均不相同的功效,本文针对《伤寒论》中四气五味药对及特殊药对的组成方式,综合文献分析归纳后举例论述,目的在于提高对伤寒论中药对配伍的认识与加强理解。 [关键词] 伤寒论;四气五味;药对 [中图分类号] R222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a)-111-02 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药物配伍的研究,除七情所总结的用药规律外,两药合用,能产生与原有药物均不相同的功效,如桂枝配芍药以调和营卫,解肌发表;柴胡配黄芩以和解少阳,消退寒热;枳实配白术以寓消于补,消补兼施等,都是前人配伍用药的经验总结。这些药对往往又构成许多复方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深入研究药对配伍用药经验,不仅对提高药效,扩大药物应用范围,降低毒副作用,适应复杂病情,同时对开展复方研究,解析它的主体结构,掌握遣药组方规律也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随着中药复方药效研究的深入发展,经方配伍规律的实验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伤寒杂病论》开药对配伍使用之先河,运用了大量行之有效的药对,据统计达147对之多;另外,张仲景以两味药组方达40余首,集中体现了药专力宏的特色,为后人研究药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张仲景组方精简,配伍严密,疗效显著,且组方不拘一格,随证处施,不偏于一家之见,可为后世法[2]。药对在张仲景组方中比比皆是,今针对《伤寒论》中四气五味药对及特殊药对的组成方式,综合文献分析归纳后略举如下: 1以四气为主组成的药对 四气是指药物的属性,即中药的寒、凉、温、热。寒热是两极端,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根据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药对组成也必然要涉及所取两药的阴阳寒热属性。基本上可分为寒凉配对、温热配对及寒热配对。寒凉配对、温热配对属于相须配对可以明显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寒热配对属于相反配对。寒、凉、温、热 、平,是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在具体表述时,除上述五种外,又常按四气程度的不同进一步区分,标以大寒、大热、微温、微寒、平而偏?、平而偏温等。 1.1寒凉配对 如竹叶石膏汤中之石膏配竹叶,石膏辛甘大寒,主清气分之热,尤宜清透阳明邪热。竹叶甘淡寒,清心除烦力胜。两药配对,具有清热而不伤阴,下火而不伤胃的特点。清热而势不猛,除烦力佳。又如白虎汤,该方主治气分实热证。方中石膏、知母两寒药伍用,其中知母甘、苦而寒,质润多液,即升又降,上能清肺热,中能清胃火,下能泻相火;生石膏甘、辛而淡,体重而降,气浮又升,其性大寒,善清肺胃之热。二药合用,使其清泄肺、胃实热之力增强[3]。 1.2温热配对 如桂枝附子汤中之桂枝配附子,桂枝味辛气温,具有走经络、通血?,散寒邪之功;附子辛温大热,散阴寒、搜风除湿。两药配对,可增强温经通脉、散寒止痛作用,常作为温阳通脉的基础药对。再如四逆汤,此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主治少阴阴盛阳衰或亡阳厥逆证。方用附子、干姜两大热药配用,附子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药,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生用能迅达内外而温阳逐寒;干姜能走能守,主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并助附子伸发阳气,合用则脾肾双温,回阳救逆之力更强[3]。 1.3寒热配对 即两种药性截然相反药物的配对。两种对药相配合,一寒一热,寒热并用,达到兼顾治疗寒热病证的功效。寒热对药是根据阴阳对立关系和阴阳对立病机理论提出的,一般适用于寒热错杂病变,或为反佐之用[4]。如附子泻心汤中的大黄与附子。大黄能入血分,苦寒攻逐积滞,取其泻下荡涤之性,用以破结之能;附子入气分,辛热温里可扶阳,取其辛热之本性,用以散寒之功力,而凝结之阴邪,两药寒热并见,热寒相冲,阴阳相衡和,取其温下相和之性,使寒实积滞便秘自愈[5]。又如半夏泻心汤中用半夏、干姜辛开寒结、温胃止呕以和阴;黄芩、黄连苦降热结,清肠止痢以和阳。诸药合用,辛苦并用以顺其升降,温清并用以解其寒热,升降复则清浊攸分,寒热相济则阴阳调和,以治胃寒肠热之证[6]。 2以五味为主组成的药对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气味,是药性理论的核心之一,药物的味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确定的,后来逐渐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7]。在《伤寒论》以气味配伍理论指导运用药对约达60余对,都是名方的制方基础[8],可略举如下: 2.1辛甘配对 辛甘结合可以化生阳气。如治虚劳之小建中汤,即以甘平的饴糖合辛温的桂枝为主药,使阳气化生,恢复脾胃健运功能。另外如治脾胃虚寒的甘草干姜汤,以甘草与干姜合用,使中焦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