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秦桑曲》艺术特点和情感体验
《秦桑曲》艺术特点和情感体验摘要:陕西派筝曲《秦桑曲》是周延甲先生创作的一首满载西秦风格的乐曲,本文介绍了该曲的由来和地位,与陕西地方戏曲的关系,接着又从调式和音阶、欢音和苦音、曲调旋法、板式、古筝技法、速度与力度六大方面阐述了该乐曲的创作特点,以及整首乐曲带来的美妙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秦桑曲 艺术特点 情感体验
《秦桑曲》是我国著名的陕西乐派秦筝的教育家、演奏家周延甲先生创作的一首极具陕西韵味的筝曲之一。乐曲根据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五言诗《春思》有感创作而成。诗曰:“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诗中描写身居秦地的闺中少妇思念远在燕地为官的夫君,盼望早日与夫君团聚的迫切心情。又一说法是周老先生的女儿自幼随父习筝,十六岁那年考入中央歌舞团,客居他乡,远离双亲,思念之情长挂心上,慈父为了安慰女儿,作此曲送予女儿,女儿弹奏这满载秦韵的乡音,倍感亲切,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周老先生借用了李白的《春思》这首诗“秦桑”二字为该乐曲命名。笔者认为曲子来源于哪种创作灵感没有必要去考察它,因为这种思念亲人的迫切心情都是相通的,作曲家通过满载韵味的秦筝把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尽善尽美。
《秦桑曲》可以说在众多的筝曲中,就像一朵奇葩一样独秀其中,它的美不仅来源于古筝乐器那种特有的音色,而且更多的来源于周老先生把陕西地方戏曲音乐与古筝新老技法结合达到了极致。陕西地方戏种很多,但具有陕西独特风味的是秦腔、眉户、碗碗腔。该曲采用了流行在关中一带的碗碗腔剧种为素材,加工、提炼再结合古筝的新老技法创作而成。
一、《秦桑曲》的艺术特点
(一)调式、音阶的特点
该曲采用了碗碗腔的徵调式,还运用了七声音阶中的清乐音阶和燕乐音阶,还有中立音阶。如引子部分是清乐音阶,慢板部分又变化为燕乐音阶和中立音阶的交替使用,当曲子由慢板进入激动的快板时仍用徵调式燕乐音阶顺利连接再次转入中立音阶,这种音阶的交替使用在碗碗腔中已成为一种模式,也成为这首曲子的一个重要的风格特征。
(二)欢音和苦音的特点
七声音阶中4与7是最能体现陕西派秦筝风格的特征音,这两个音在该曲中有两种处理方法,即欢音和苦音。该曲引子和尾声部分用欢音弹奏,慢板和快板部分用苦音弹奏。当作欢音处理时4和7弹奏成本位音高,即不升也不降。作苦音处理时4的音高要弹奏成4与升4之间的音高,7要弹奏成7与降7之间音高,而且这两个音还具有游移性,向下行二度瞬间游移最后结束在再下一个音上。也就是4下滑经过3最后结束在2上。7下滑经过6最终结束在5上。这种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渡,使得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秦风味”油然而生,这种音的游移特点形成了乐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得该曲“秦味”十足。
(三)曲调旋法的特点
该曲采用陕西戏曲音乐中旋律进行所共有的旋法特征,即上行跳进和下行级进,其中大跳有六度、七度、九度、甚至十一度大跳,下行二度级进。大跳的时候尤其七度大跳,具有“甩腔”的艺术效果,容易产生冲动的感情,抒发内心深处强烈的激情。而下行级进则产生柔和、哀怨、悲苦之情。上行大跳与下行级进交替使用使得感情如揪心般起伏连绵。所以说秦声的唱腔与秦筝的神韵方面,乃是一脉相传、七律相通的。周老先生在创作该曲时,这些风格都体现较为浓烈,正如邵吉民教授所说:“创新和变化不能离开渊源……万变不离其宗”,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板式的特点
该曲的创作手法在结构上简洁精炼、严密紧凑,多种板式混合运用能与创作内容无缝吻合也是本曲妙之所在。本曲中首先是引子(也是一种板式)继而进入慢板,随着音乐的推进进入了快板,最后一气呵成直击尾声(也是一种板式)。这种板式的混合运用张弛有致、扣人心弦,衬托出旋律无比丰富与光彩,真挚的感情直击心扉,清新的格调跃然纸上。
(五)古筝技法的特点
著名的筝乐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曹正教授说过:“很多的民间乐曲,首先是为声歌伴奏,然后自弹自唱,最后是只弹不唱继而转化形成纯器乐的,至少古筝这是古筝曲来源的一个方面吧!”这句话充分说明古筝发展器乐化的过程。我国的民间乐曲从来都是多种乐器共同演奏的,在器乐化的过程中,各种乐器演奏技法互相借鉴,丰富了各自的音乐表现力,例如勾、抹、按、滑等不仅在琵琶中运用,而且在古筝中也是极重要的技法。由于筝体的构造特点带来了很多特有的指法,比如在乐曲的音符上面有时会标注“大”字,这表明是用左手大拇指按弦弹奏,这在陕西筝曲中频繁使用,也是本曲的一大特点。这是因为无名指、中指、食指正在按或滑前一个音符,而下一个音符也要作按或滑指法,来不及更换。为了使旋律连贯、流畅,故而增加大拇指按弦。大拇指按弦使得余音连绵不绝。在该曲中周老先生还大胆使用双托、双劈、长托劈、长颤、重颤、连续八度套撮以及左手连续长刮奏来增强乐曲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