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脾胃论》和中医营养保健学
《脾胃论》和中医营养保健学【摘 要】 李东垣在其所著的《脾胃论》中,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见解,形成“脾胃学说”,为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作出卓越的贡献。他十分重视调理脾胃,未病先防,同时为我们指出了中医营养保健学干预方向,为脾胃阳气虚的食疗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大量实践案例。
【关键词】 中医;《脾胃论》;营养学
随着医学的发展,脾胃学说逐步形成,内容也不断地丰富,越来越受重视。李东垣在深刻研讨《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书的基础上,著述了《脾胃论》[1],将脾胃学说推向了新的高潮。中医学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枢纽,称其为后天之本,并将脾胃功能失调视为疾病发生的缘由之一。脾胃学说已经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也为中医营养保健学提供了许多饮食指导和重要的理论依据。
1 重视调理脾胃,做到未病先防
《周易·系辞下》云:“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男女两性之生殖之精相结合,形成先天之精,主要藏于肾,为人体生命之本源,故而有肾为先天之本。人出生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而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
李氏提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维系生命的根本,而元气之充养有赖于胃气,他认为元气是健康之本,元气之充足皆是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的缘故。若脾胃之气既伤,则元气亦不能充而衰少,元气衰则病症由此生[2]。元气之盛衰全在脾胃,所以重视调理脾胃成为中医营养保健学的重要理论指导,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脾胃论·卷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李东垣认为: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他从整体观念出发,以五行推演络绎法,从一年之气的升降,春夏地气升浮而生长,秋冬天气沉降而杀藏,惟长夏土气居于中央,为浮沉变化的枢纽,推而认为人身精气的升降运动,亦赖于脾胃居于其中以为枢纽。他告诫人们:要顺四时,起居有时,避寒暑,饮食有节,颐神志,不暴喜怒,如此方能“四时均平而无偏胜则安”。同时他对中医营养保健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应四时之变,调整饮食,如春宜舒肝理气,夏宜清心养阴,秋宜润肺滋阴,冬宜固肾藏精,一年四季皆养脾胃,盖脾胃为后天之本,居中而滋养四方,从而做到未病先防。
2 指出中医营养保健的方向
脾胃内伤而致虚弱,食物消化转运无力,精、气、血生化无源,四肢百骸无以充养,形体削瘦,身体抵抗力弱,易受外邪侵体,而转为邪气胜而正气虚的局面,从而引起疾病发生。
通过阐明脾胃胜衰与对应营养状况和身体变化的联系,为中医营养保健学干预的效果提供了良好的参照。《脾胃论·卷上·脾胃胜衰论》云:“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也。”他认为影响脾胃胜衰变化的病因主要是饮食失节、劳役过度、情志内伤、外感时邪,在指出病因的同时,也明确了饮食保健的干预方向。现分述如下。
2.1 饮食有节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是人体后天生命活动所需精微物质的重要来源。如果饮食失宜,可成为病因而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导致脏腑机能失调或正气损伤而致疾病发生。“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 (《脾胃论·卷上·脾胃胜衰论》)。李东垣认为“饮食失节则先伤其胃,胃伤而后累及脾,乃致脾病”。
“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过则伤其正也。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强调了五味搭配的原则。在《脾胃论·卷下·饮食伤脾论》中提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强调饮食有度。另外“酒有大热,损耗元气”,强调饮酒要适量。
故应调摄饮食,适应进行药膳保健,将食物与药食两用的常见中药相配合,通过加工调制,形成可供人们食用的药膳,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作用[3]。另一方面要注重饮食宜忌,提倡饮食有节,根据自身情况定时定量进食,不可过饥过饱,不可过量饮酒。克服饮食偏嗜,达到五味搭配合宜。
2.2 劳逸结合 劳动与休息的合理调节,也是保证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如果劳逸失度,或长时间过于劳累,或者过于安逸静养,都不利于健康,可导致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神的失常而引起疾病发生。形体劳疫则脾病。李东垣认为:“劳倦伤脾,劳役过度,累及肌肉、四肢,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