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舌尖上中国》引发美食效应
《舌尖上中国》引发美食效应谁都不曾料想到,一部以中国各地美食生态为主题的7集纪录片,会在短时间内引爆“吃货”们的胃口。5月21日,《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一套播出了最后一集。
那一周,许多早已抛弃电视恋上网络的80后“吃货”们,纷纷锁定每晚22:30的央视一套,坐等这部“吃货指南”、 视觉上的饕餮盛宴。 片子里那一腌好几年的诺邓火腿、和水稻一起生长的稻花鱼、高原上神秘的松茸,成了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非黄金档播出的一部纪录片,缘何风靡全国?
对食物原生态的向往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这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的一段。
这一段,让观众惊艳藏族姑娘卓玛的淳朴美丽时,更认识了菌中珍品松茸。
这一集,让观众大开眼界发现美食食材的同时,更多了一份对大自然赋予我们食物和农民辛劳采集食物的敬重。朴实的山民像对待孩子一样轻抚一朵松茸,挖藕工人小心擦去莲藕上的淤泥,屋顶种菜的大叔摘下一筐大小各异的西红柿冲洗干净。如此小心地对待食物,让我们不忍轻视,满怀感恩。
这一集,勾起无数人对食物原生态的向往。
“原来莲藕是黑的!”这是一位85后观众在微博上发表的观后感,并迅速得到了响应。对于许多根本不知道芝麻究竟长在地下还是树上的80后甚至70后来说,看《舌尖上的中国》的一大收获就是了解了食物原生态。
“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花花的蒸气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驮着黄馍馍的大伯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看过《舌尖上的中国》,有网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陕北的饽饽商贩、查干湖的捕鱼老者、云南的火腿匠人、兰州的拉面师傅……在《舌尖上的中国》里,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背后都洋溢着朴实的气息。“片子里那些辛勤劳动、有着质朴笑容的人们,才是组成这个国家最重要最真实的存在。”网友云隐归舟说,“他们享受着自己劳动带来的美味、财富和喜悦,这种满足感又怎么会是那些只会在网上耍嘴皮子的人能够体会到的呢?”
网友少女桃子酱感叹:“在食品安全如此令人担忧的今天,央视赫然播出令人震惊的美食大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食物背后的泪与感动,食物是多么来之不易!”
“看完《舌尖上的中国》,我决定下个月就去趟云南,就上那个做诺邓火腿的诺邓村去,早上生吃火腿,中午莴笋炒火腿肉,晚上火腿炒饭,再扛一只回来。”
“让我想念妈妈做的饭了……”一位网友在微博的发言得到热烈响应,大家纷纷表示,看这个纪录片,让自己回味起妈妈菜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
对呼兰河边长大的金顺姬来说,故乡是让她魂牵梦系的泡菜的味道,回到城市里,塞满冰箱的乐扣盒子里,装着舍不得吃的各样小菜;苗家女回忆起妈妈送年幼的自己上学时说的话,“满女,你自己走吧,这天是越走越亮的”;做了50多年虾酱的老奶奶,坚持着最原始的方式,守着老铺,守着大澳,守着过世老伴的照片;藏族小伙在外闯荡了几年后又回到了家……
网友新吉翁总帅:饶是我这种冷无缺也不由得被这样一条弹幕感动:“对于我们来说,最好吃的菜不是川鲁淮扬,而是妈妈做的菜……”
一位网友说: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后,深深地觉得自己不应该浪费粮食。但是吃饭的时候还是会剩好多,即便只吃一份炒饭还是吃不了,每次看到剩下的饭菜被扔掉都觉得好内疚。
网友皮鞋很忙:在各种添加剂泛滥、食品安全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的今天,强调传统饮食的安全观念,契合当今人们的心理需求。
网友eski说:看《舌尖上的中国》,觉得各种美食各种美好;看当下新闻,觉得各种食品各种剧毒。当我们越来越习惯用怀疑的眼光去一遍遍审视身边的食物,当公众将“吃什么”的筛选重心转移为“不能吃什么”,当“吃货”们越来越发觉已经山穷水尽没得可吃的时候,这个社会人和人之间应有的信任正在消失,几千年饮食文化也面临颠覆或消亡。一想到食品安全,一想到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明胶、甲醛、三聚氰胺,舌尖上就剩下元素周期表的味道了。好在,有《舌尖上的中国》,它唤醒了我们关于传统食物的记忆,让人有落地生根的安定感。
eski的说法未免偏激,中国的农产品总体上是安全的,或者说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