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丁云川-精心守望杭州古都文化.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丁云川-精心守望杭州古都文化

丁云川:精心守望杭州古都文化捐赠藏品 杭州民间有个颇有名声的文物收藏者和捐赠者,名叫丁云川。他热心寻觅历史遗存的古迹、碑刻、古籍和字画,常在街坊、地摊、店铺和山水之间踯躅,一旦觅得,即倾囊买下。 不过让许多人不解的是,这位热心寻觅古物者,他所以寻觅古物并不为自己趋利,而是为了回赠社会。 丁云川第一次向社会捐赠文物收藏品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家里收藏着一块清代的“辟火碑”,石碑长33.5厘米,宽24厘米。碑上刻有辟火图和文字:“真武辟火图,能返风灭火,屡著灵验……火灾宜悬此图镇之”。原来古时杭州在鼓楼、水星阁、众安桥边的关帝庙前,分别立有三块辟火碑,其中两块辟火碑在“大跃进”和“文革”年代被毁,而丁云川收藏的这块辟火碑,是从当年庆春路拓宽拆除关帝庙墙时觅到的,它是一块历史孤碑。有位台商闻讯后捷足登门,愿意出资收购,丁云川婉拒出售,说这块辟火碑是杭州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该保存在杭州。为此,丁云川决定向社会无偿捐赠,将古碑送交杭州碑林文物保护所收藏保管。经专家鉴定,此古碑为国内唯一的辟火图碑。 丁云川捐赠行动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他于30多年前在古旧书店购得的《敷文书院志略》,想不到21世纪初为杭州重建万松书院(即敷文书院)立了大功。因为这是全面记载这座古代书院的志书,书里附有当时书院规模的全景图与书院的环境和建筑,其馆楼亭阁方位坐标也一目了然,这对于当今复建和还原万松书院本来面貌,提供了充分的依据。鉴于此书对恢复杭州名胜有价值,丁云川将《敷文书院志略》及清代《敷文书院课卷》一起向万松书院建设单位――杭州市园文局作了无偿捐赠。 2005年杭州市筹建西湖博物馆,筹建部门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有关西湖的历史文化以及文物收藏。此时丁云川又毫不犹豫地将家藏的有关西湖的书籍、字画、碑拓、楹联、古塔砖等文物无偿捐赠给杭州西湖博物馆。捐了这些文物,丁云川如释重负地轻轻地吁了一口气,他觉得收藏的这些文物有了最佳的归宿。 寻觅古迹 名人古墓是古都杭州历史文化深沉的积聚之处,这是丁云川关注和守望的文物“圣地”。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伟大科学家沈括撰写了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全面总结了我国宋代以前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医药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英国剑桥大学著名教授李约瑟博士,称赞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 沈括出生在杭州松木场,晚年居住余杭区安溪乡下溪村太平山。太平山下有条名为“梦溪”的溪流,于是沈括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梦溪笔谈》,他在生前也希望百年之后归宿于太平山。 2002年清明前夕,丁云川冒雨来到余杭区安溪乡。经四处打听终于颇费周折地在太平山崎岖的山岙里找到了荒草丛中的沈括墓。墓地已湮没在一片茂盛的茶园里,丁云川拨开荒草,看到了墓碑和石人等文物遗迹,他当即拍下了照片。回家后丁云川投书杭州日报,反映宋朝杭州的大科学家沈括墓葬荒芜的“凄凉”景象。杭州市政府据此作出决定,由市园文局和余杭区政府共同负责修缮沈括墓,并下文将沈括墓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杭州西湖边和四周群山上有许多古代名人墓、辛亥革命的烈士墓、民国时期文人墓,如魏源、林启、苏曼殊、惠兴、徐自华和林寒碧、徐蕴华夫妇等等。丁云川认真收集有关历史资料,同时上山寻寻觅觅,一座座对号入座,他将勘查结果向政府作了报告,杭州市政府十分重视丁云川的报告,他所提出的建议大多有了落实。 不久前丁云川在龙井发现一块湮没的古碑,碑文见证了龙井的茶文化史,他当即将这一发现报告了有关部门。 难忘教诲 丁云川热爱文物来源于家庭熏陶和教诲。有一次,丁云川父亲带着他来到杭州佑圣观路梅花碑,看见路边一块石碑,丁老先生用手绢轻轻拭去古石碑上的尘埃对儿子说:“这石碑上的梅石图是明朝著名画家蓝瑛和孙合作的名画,清朝的乾隆皇帝下江南游览,特地到杭州来观赏这块梅石碑,你看,碑上还有乾隆的题诗呢!”丁父渊博的文史知识和对文物的热爱,无疑对少年丁云川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他日后挚爱杭州的历史文化、守望古都的文化和遗产奠定了基础。 1958年,时年16岁的丁云川就读于杭州一中,那年夏天他在杭州市的半山脚下参加支农劳动,无意间从烂泥田里捡到两件骨制器物。学农回来,丁云川就跑到浙江省博物馆请教专业人员,请教此骨器为何物?省博物馆人员指点他去请教我国著名文史学家、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于是丁云川又不知疲倦地赶到蒋庄,年逾古稀的马一浮先生仔细鉴赏骨器后,告诉小丁这是杭州先民骨制品遗物:一件是骨制刮削器,另一件是骨制装饰品。马一浮先生还对丁云川热爱文物的精神给予赞扬。马一浮先生这次对丁云川的指导,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一生。从此,丁云川义无反顾地决心成为民间寻觅、发现、守望、保护文物遗产的有心人。 1987年4月,中央文史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