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探析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探析[摘要] 目的 探讨两种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围绝经期功血患者80例随机分A组40例,服用米非司酮12.5 mg/d;B组40例,服用米非司酮6.25 mg/d,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子宫内膜厚度变化以及血清雌二醇(E2)、促黄体激素(LH)和孕酮(P)。 结果 A组治愈率显著高于B组,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与B组给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E2、LH、P浓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 0.05),A组下降幅度较B组明显(P <0.05)。结论 剂量12.5mg/d组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效果好,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米非司酮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1-0042-02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指围绝经期女性出现卵巢功能减退,垂体促性腺激素对卵泡作用低下,导致体内女性激素失去正常周期性变化,出现不规律阴道出血,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心肌缺血、全身乏力等[1]。目前临床上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可见较好疗效[2],然而用药的剂量和疗程选择上比较混乱,存在较大差异。本资料讨论应用米非司酮两种剂量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并做比较,为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妇科门诊及住院部2009年7月~2011年6月就医的围绝经期功血患者80例,年龄48~55岁,平均52.9岁,病程5~11个月,平均5.3个月。经诊断性刮宫+病理证实为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排除子宫肌瘤、子宫恶性病变、内膜癌、卵巢肿瘤等,并排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血液病。
1.2分组及治疗方法
按分层随机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两组在年龄、体重、临床表现(贫血等)和病程等一般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为口服米非司酮片,剂量为12.5 mg/d,B组口服米非司酮片,剂量为6.25 mg/d,连服90 d。在诊断性刮宫病检报告后立即口服药物。用药前后分别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B超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及大小,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测血清雌二醇(E2)、促黄体激素(LH)和孕酮(P)。治疗期间每月复诊1次,了解月经情况和用药后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断
治愈:经治疗贫血症状好转,子宫未见周期性出血或仅有少量出血;好转:月经恢复正常或稀发,经期缩短,月经量明显减少;无效:治疗前后比较阴道出血时间和出血量无明显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采用t检验与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剂量米非司酮疗效观察
两种剂量均可使患者贫血乏力、体力不支、精神萎靡等症状得到缓解,A组治愈率显著高于B组,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种剂量米非司酮疗效观察
2.2两种剂量米非司酮用药前后子宫内膜变化的比较
A组治疗前子宫内膜平均厚度(11.5±0.9) mm,治疗后第1个月(11.8±1.1) mm,第2个月(8.5±0.9) mm,第3个月(7.1±0.8) mm,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1.698, P < 0.05)。B组治疗前的子宫内膜平均厚度(11.9±1.2) mm,治疗后第1个月(11.7±1.0) mm,第2个月(10.6±1.5) mm,第3个月(7.5±0.7) mm,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0.542, P < 0.05)。A组与B组给药后第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子宫内膜厚度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8.015,7.364,P < 0.05),但A组与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439,P > 0.05)。
2.3两种剂量米非司酮用药前后体内雌二醇、促黄体激素和孕酮变化的比较
见表2。
3 讨论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较为常见的妇科病,好发于45~55岁妇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无排卵,未能形成黄体,其体内缺乏孕激素,仅有雌激素发挥效应,导致子宫内膜增生,继而发生雌激素减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