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化转型多维视角[摘要]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一个国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所涉及的是社会的方方面面,经济转型虽然对于物质财富创造和国家体制改革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历史的环境下也同时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代化肇始于新的经济因素萌芽,但其过程和完成的动力却不是一元的,对于这一世界性过程应予以不同视角进行估量和评价,摒弃片面的“经济决定论”,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除经济发展水平以外的制约因素审视这一剧变并尝试将其推而广之,从而达到对现代化过程的全方位认识。
[关键词]中国 现代化 差异性 城乡两元结构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32-0072-02
现代化是一种发展趋势,一种无法逆转和阻挡的世界性潮流,一种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模式化、制度化。当今世界已进入工业社会浪潮的后期,西方的大部分国家向现代化社会的整体性过渡已接近尾声,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经济的运作都已成熟或接近成熟,这种转型大致经历了四五百年的时间。尽管现代化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率先提出并进行深入研究的,不可避免地带有大国意识形态的色彩,但其对现代化历程的客观描述及合理成分还是很值得借鉴和参考的。此外,依附理论及世界体系论也从新的角度指出了后发国家现代化模式存在的问题和造成这些问题的种种原因,其中既包含有早发现代化国家的殖民掠夺与榨取这种历史因素,也有这些后发国家的自身因素,如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国内当权者采取的政策及选择的道路、民族的特点及具体国情等等,本文将以中国为例,浅谈现代化道路上的社会转型问题。
一、孔雀东南飞――东西部发展的差异性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外源型”现代化,即是在西方先进工业国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廉价商品的冲击下开始艰难的现代化历程的,并且一度被边缘化。现代化起步的这段历史,实际上也是近代中国遭受奴役、压迫与剥削同时反抗与斗争的历史。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往往是外国殖民者最先到达的地区,鸦片战争使中国陆续开放第一批对外通商港口,此后几乎每次对外战争失败都会有新的商埠开放,从北部的辽宁营口直到香港的九龙,中国人惊异地发现,一个从未有过的时代在走近自己。在被称为东方不夜城的上海,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摩肩接踵,构成了一幅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观。第一批近代工厂先在这些通商港口建立,昭示着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及管理制度的优越性,而且在这些被自然经济的汪洋大海包围的孤岛之中还孕育出更具生命力的阶层――无产阶级。西方社会的图书、报纸、电灯、电话及生活理念和价值观极大地影响着这些中国东部的港口城市,可以说是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捷足先登”了。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在这些沿海工商业城市受到极大冲击,在清政府有限的对外交流中,东部地区扮演了重要角色。且不论这些地方为近代早期的中国做出了多少经济贡献,至少在对于异质文明的传播上是影响巨大的。如今中国各大城市的经济产值排名上,前十位还未有过西部城市。党中央曾提出过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平衡东西部差距,但是这些浩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正如后发现代化国家追赶发达国家一样。
由于这种东西部的差异性,西部地区的高校培养出的优秀人才更多地流向了高工资、生活条件优越的东部地区,同样流失的还有中高级精英知识分子和创新人员、科技人员。他们在为东部的发展贡献力量,但这只会使西部地区陷入更加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城乡两元结构的割裂――中国现代化的硬伤
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发展,整个社会若要发展需实现多方面的进步,而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长期以来,中国的农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即以农村为代表的传统农工业与以城市为代表的现代工业的割裂存在,这两大产业部门在各自范围内独立运转,未真正实现紧密结合,无法很好地互相支持,造成这一状态的历史原因是城乡分工和经济发展的异质性所致。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时期,不合理地从农业大幅度抽取资金以支援工业发展,极大地摧残了农业。再者,我国的工业化是由外部力量推动的,农村与城市的分工没有成熟化,二者之间的经济不紧密,城市中心化,农村则被边缘化。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户籍制度以来,城乡的区别被严格提出,农村居民被排斥于城市之外,维护了城市居民的特殊利益,实现了阶层之间的“社会屏蔽”,由此产生了中国中产阶级的替代物――类中产阶级的城市居民。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纺锤型的社会结构是有利于国家稳定的,能够形成这种稳定因素是中产阶级的大量存在。中国的户籍制度在新中国初期的一段时间之内确实起到了这种积极作用,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这种严格的界限被打破,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滋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如农民工作为廉价劳动力抢占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再加上国有企业改革所造成的职工失业引起了原城市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