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研究
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研究摘要 人类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此,基于EKC模型,采用 平均分配余量的分解方法,构建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1990-2005年经济规 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的贡献,即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结果表明 :中国碳排放变化效应均值为19.55%。其中,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引起的变 化效应分别为15.76%,?-0.86%和4.65%。总的看来,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呈现 出“N ”型关系,经济规模对碳排放变动具有增量效应,这是推动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由于不 同产业之间碳排放差异性越来越大,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减量效应,但抑制作 用并不明显,产业结构仍有待优化;技术效应波动性较大,总体上具有正的效应,从减少碳 排放角度来看,现行技术对降低碳排放并未发挥优势。本研究结果对于理解我国碳排放变化 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产业发展调整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分解分析模型;效应
中图分类号 X1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02-2104(2008)03-0038-0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绩效,快速的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带来了资源消 耗、碳排放增加等问题。1990-2003年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17亿t,增幅超过73% ,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1]。尤其是2005年的《京都协定书》的生效,虽然 没有对中国 提出减排任务,但却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地减少碳排放成为国际政 治经济及学术研究关注的热点之一,更是中国国际政治交往中的重要内容。针对碳排放与经 济增长关系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检验和拐点阈值的预测, 类似于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倒“U”型关系[2~3]。但倒“U”型并非两者唯 一的关系,经 济发展不是解决环境问题唯一的办法[4~6]。除了经济发展之外,许多其他社会因 素也会影响 环境质量[7]。分解分析法能够揭示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贡献度。在生 态、环境领 域分解分析方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8~10]。为此,本研究在EKC模型分析 的基础上,引入分解分析法分析中国碳排放变化的机制。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BT)]为解释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经济增长―环境质量的简约式回归方程进行 分析,以直接模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而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估算出污染排放的 变化趋势。在分析过程中,假定除经济发展以外的其他因素对碳排放影响不变,用方程中的 截距项表示,得出经验方程[11~12]:
式中:yi表示第i年碳排放量;x表示经济发展变量(常用人均GDP表示);εi为截距项(包括技术 、贸易、制度等影响因素)。对于不同的βi,i=1、2、3,模型具有不同的意义。具体 来讲, 当β3≠0时,模型刻画了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呈现N型或倒N型曲线关系 ;当β2≠0且β3=0时 ,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呈现U型或倒U型曲线关系;而当β1≠0 、β2=0且β3=0时,模型反映出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GDP单调变化特征。
1.2 碳排放的分解分析
EKC模型揭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方面存在着理论上的局限性[13]。为此,在EKC模 型难以全面 解释碳排放机制的情况下,分解分析的方法被引入EKC研究中,以定量分析碳排放变化过程 中各种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将碳排放的变化看作经济规模(以GDP表示)、产业结构( 七大细分产业分别占GDP的比例S?it)和碳排放强度这3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碳 排放变化分解为3种不同的变化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
碳排放分解模型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Et为碳排放量;Yt为t年GDP,代表规模效应;S?it(S ?it=Yit/Yt)为t年i行业GDP占全国GDP 的份额,代表行业结构效应;I?it(I?it=E?it/Y?it)为t年i 行业污染排放强度,代表广 义技术效应。本研究采用平均分配余量的方法计算碳排放各类效应的贡献率[10,14] 。
式中:gx=(xt-x0)x0为t年变量x相对于基年的变化率,x代表r,I?it,S?it,Yt;e?i0=E?i0/E0为基年各行业i的碳排放比例。若 三要素变化相应引起的碳排放效应为正值,表示各因素的变化对碳排放的冲击在增长,其变 化值为碳排放量变化的增量效应;反之,为减量效应。
1.3 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96-1999年,2006年)和中国统计年鉴(2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