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庸之道对构建及谐社会现实意义
中庸之道对构建及谐社会现实意义[摘要]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历史及我们的民族性格发生了漫长而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从现实和历史的双重角度出发,对中庸之道的内涵、外延等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解,并就其对建设和谐社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进行简要论证。
[关键词]和谐社会 中庸之道 传统 现实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008-02
一、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瑰宝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时代任务,并且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而且,报告中还特别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目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一个全面复兴的伟大历史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中很多优秀的东西正在被全民所逐渐重视、挖掘、整理。立足当前,从实际出发,批判地吸取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更快、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更应该成为所有思想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纵观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我们可以肯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无疑是形成于春秋、完备于战国、成熟于两汉、鼎盛于唐宋的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已经深深地烙入了我们华夏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
而儒家思想的精髓,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中庸之道”。这个命题,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一个无法绕开的课题,是一种对现在和未来都发挥着重大作用的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和谐”这一主题,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胸怀和眼光,用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怀,对传统的“中庸之道”进行的一次拓展和提升。因此,科学地理解“中庸之道”,对于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二、中庸之道的概念与形成过程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孔子所提出来的思想。这一思想最早见于《论语#8226;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虽是只言片语,却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战国时期,“中庸”思想由思孟学派的重要著作《中庸》体系化并发扬光大,“中庸”方成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至此,“中庸之道”开始全面发挥它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影响。至南宋时期,朱熹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单独成书,成为《四书》之一。“中庸之道”进一步权威化和普及化,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天下至道。
那么,什么是“中庸”呢?东汉郑玄解释《中庸》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论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到了北宋,程颢、程颐重新注释《中庸》,他们对“中庸”一词的诠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中庸”一词的诠释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而在《中庸》原文中,有这样的解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认为,“中庸”是一种境界,这个境界,出发点正确,分寸适当,方法适宜,以不断自修为手段和载体,以物我和谐为特征和追求,既是对内在修养的一种不断调整与提升,又是对外在行为的一种准确把握和平衡。可以说,它是可以贯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一条主线,是可以融汇与实现“内圣外王”境界的一个核心。这种宏大而精微、深刻而实用的思想,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应该充分继承与发扬的精华部分,甚至可以进一步说,是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精神气质。
放眼中国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从正面或者反面在不同程度上客观证明了中庸之道的正确性。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大一统王朝是秦代,其治国之道并非提倡中庸之道儒家思想,而是以严刑峻法为特征的法家理论。一切以暴力、权术为依托,结果,造成了政府与人民的矛盾日渐激化,迅速灭亡。西汉初期,奉行的是以清静无为为主要特征的道家思想,这对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这种治国思想很快也出现了它的弊端,那就是由于缺乏必要而有力的法律和道德制约,导致豪强势力形成,藩镇势力坐大,对中央政权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构成了威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用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自此,以中庸之道为哲学指导的儒家思想在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