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传统文化到低保制度沿袭及探索.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传统文化到低保制度沿袭及探索

从传统文化到低保制度沿袭及探索摘 要 本文对从中国先秦时期传统文化到低保制度的发展里程进行了阐述。内容分为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慈善事业对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传统文化的再造;1976年之后的低保制度进行阐述。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制度沿袭 文献研究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039-01 一个多世纪以来,以研究制度与经济社会关系著称的有马克思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他们重视制度及其变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值得我们借鉴。文化自觉是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建设的完善需要以制度的支持为前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着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尊老爱幼、扶弱助残的传统美德。儒家的仁爱、民本、大同等思想,尤其是民为邦本、仁者爱人的思想,成为自先秦以来各朝历代统治者实行种种惠民之政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源泉。从西周时期的惠政,到汉唐寺院济贫、赈灾、医疗、戒残杀的长盛不衰;从宋代养老扶幼事业的勃兴,到元医辽救助的兴起;从明清民间慈善群体的发展,到近代民间慈善事业在社会救助中发挥主导作用;从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的成立到2008年汶川地震,慈善事业在我国发展历史上写下了救苦救难、解贫济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动人篇章。 二、慈善事业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产生低保制度的推动作用 费孝通认为: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元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在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同守则”。 先秦时期传统的社会慈善救助制度已经初步形成。西周时期官方就设立专门负责社会保障事务的官职,建立救灾备荒地荒政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对贫病者专门实施救助的机构:孤独园和六疾园。唐代悲田病坊这一民间收养贫病孤老者慈善机构出现。宋代的恤老慈幼救助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慈善救助经验。明清时期民间慈善机构的广泛建立以及在社会救助中作用的提高。清朝在《大清律》中就专门规定了灾害救济和贫病救济的内容,晚清和民初成立的现代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和中国华洋义赈救济总会等民间慈善组织,标志着我国的慈善救助实现了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变,而中国近代社会众多慈善家团体的出现也将我国慈善事业推向了高潮。民国时期颁布了《社会救济法》对救济对象、内容、程序以及资金的筹集也做了明确的规定。由此官方救助逐渐由主导地位让位于民间慈善救济,并开始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慈善组织。 三、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低保制度产生前的萌芽制度 1950年,国家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生产力迅速恢复与发展。1956年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禾的供给,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依靠。1962年的《农业十六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对个人消费品德分配,采取实物分配和价值分配两种形式。“大跃进”期间,农村敬老院发展到15万所,收养老人300多万人。粉碎了“四人帮”,中国社会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制度变革及其带来的社会发展是前所未有的。 四、1976年之后的低保制度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历史选择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也进入了改革发展阶段。1986年10月,民政部确立了包括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在内的一系列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目标。1987年3月,民政部下发了经国务院同意的《关于探索建立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制度的报告》各地农村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加快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步伐。 1990年,国务院决定由民政部负责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并在1991年6月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199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些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基础性立法为新兴部门劳动关系的发展铺平道路。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经过多年的努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基本完成”,这标志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跨体制”全面覆盖和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 何玉长.当代中国社会制度的变迁.第一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