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稻飞虱成虫体内酵母类共生菌的形态差异.PDF

三种稻飞虱成虫体内酵母类共生菌的形态差异.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种稻飞虱成虫体内酵母类共生菌的形态差异

Acta Zootaxonomica Sin ica, 31 ( 4) : 728- 735 ( Oct. , 2006) ISSN 100020739 动物分类学报 1, 2 3 1 1 1 2 1 * 11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 杭州 310021, E2mail: chenf @ioz1ac . cn 21 浙江大学应用昆虫学研究所 杭州 310029 31 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杭州 310018 试验采用冷冻切片技术结合显微摄像系统观察法研究了酵母类共生菌在3 种稻飞虱成虫体内的存在状态、 形态特性以及种类和组成。光学显微镜观察证实, 3 种稻飞虱成虫的头部和胸部均未观察到共生菌, 在其腹部脂肪 体中有大量酵母类共生菌, 且以出芽进行无性繁殖, 并伴有菌胞的出现。3 种稻飞虱成虫体内共生菌的形态和组成 明显不同。其中, 褐飞虱体内的共生菌个体较大, 以梭形、杆状和卵形为主, 分别占共生菌总数的301 7% 、531 5% 和 151 1% ; 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体内的共生菌个体较小, 以卵形为主, 分别占共生菌总数的931 4% 和 941 7% 。此外, 褐飞虱成虫体内的各类共生菌都显著大于灰飞虱和白背飞虱成虫体内的同种类型个体, 且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体内的 同种共生菌个体大小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 褐飞虱, 灰飞虱, 白背飞虱, 酵母类共生菌, 形态特性. Q964 褐飞 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¼l、灰 飞 虱 1981a, 1981b ; Ch eng Hou, 1996, 2001) 。我国大 Laodelphax str iatellus Fall†n 和白背飞虱 Sogatella 陆地区, 褐飞虱体内共生菌的研究起步较晚, 进入 fur cifer a Horvath 均属r2对策、迁飞性害虫, 是我国 20 世纪90 年代才陆续开展, 且该领域研究是结合 及东南亚水稻产区的主要害虫, 其造成的直接危害 抗性品种水稻防治褐飞虱危害的研究开展的 ( 吕仲 及因携带病毒所造成的间接损失一直是水稻生产面 贤等, 2000, 2001a, 2001b, 2001c; L™et al . , 临的严重问题 ( 李汝铎, 1996; 程遐年, 2003) 。与 2004) 。国内有关褐飞虱体内酵母类共生菌的形态描 多数刺吸危害的其它同翅目昆虫一样, 3 种稻飞虱 述很少 ( 陈法军等, 2006) , 而3 种稻飞虱体内该类 体内也普遍存在共生菌, 该类共生菌主要存在于虫 共生菌的形态和种类组成等的报道至今未见。Nasu 体腹部脂肪内 (Nasu Suenaga, 1958; Nasu, 1963; Su enaga ( 1958) 指出3 种稻飞虱体内的酵母类共 Nasu et al . , 1981; Noda, 1977; Ch en et al. , 1981a, 生菌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其中, 灰飞虱和白背飞 1981b; Chen g Hou, 1996, 2001) , 即通常所讲的 虱体内的共生菌为卵形个体, 长度为 1113 Lm; 褐 酵母类共生菌 ( Yeast2like endosymbiote, YLES) 。国 飞虱体内的酵母类共生菌为长梭形和杆状类型, 长 内外大量的研究证实, 该类共生菌在褐飞虱体内甾 度约为 15 Lm ( Nasu Suen aga, 1958) 。Noda 醇类物质代谢 ( Wetzel et al . , 1992) 、氨基酸和维 ( 1977) , Nas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