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元代的学田
元代的学田
孟繁清
元代的学田属于官田,为国家兴办的学校所占有。其租人钱粮主要用于学校“春秋二丁、朔望祭税及师生廪膳,贫寒病老之士为众所尊敬者,月支米粮,优恤赡养。庙宇损坏,随即修充”①由于学田是学校赖以存在的主要物质条件,学田的兴废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命运,因此,对学田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元代的教育状况以及元朝统治者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和政策。再则,由于学田是官田的一种,对学田的研究,还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元代官田的经营状况,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元代的土地制度。
本文试就元代学田的设置、学田的租佃与赋役以及寺院与地主豪强对学田的侵夺等问题,作一些粗略的分析和说明。
学田的设置
学田之设,始于北宋。宋仁宗乾兴元年十一月,“判园子监孙 言:‘知兖州日,于文宣王庙建立学舍,以延生徒。自后,从学者不减数百人。臣虽以律钱赡之,然常不给。自臣去郡,恐渐废散,清以杨光辅为兖州讲书,仍给田十顷,以为学粮。’从之。诸州给学田始此。”②其后,“诸旁郡多愿立学者,诏悉可之,稍增赐之田如兖州。”③由于有学田作为学校的物质保证,宋代的郡县儒学迅速发展起来。
关于学田的数量,宋神宗熙宁四年曾规定:“州络田十项为学粮。原有学田不及者益之,多者听如故。”④到宋徽宗大观三年,全国已有学田十万五千九百九十顷⑤。南宋时期,学田数量不断扩大,很多州县学田达数千亩之多。
金朝对瞻学田土也有明确规定。金章宗泰和元年九月,定瞻学养士法,“生员给民佃官田人六十亩,岁支粟三十石”⑥学田数量也相当可观。
元朝建立之后,元世祖忽必烈“讲前代之定制”⑦,主张推行“汉法”。他认识到崇立学校、“征用儒雅”是争取和宠络汉族地主阶级的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于是“崇学校为育才之地,议科举为取士之方”⑧元代的学校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宋代开始的学田制度也受到元朝统治者的保护而沿袭下来。
元代的学校种类多,数量也大。中央有(汉文)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路、府、州、县则有儒学、蒙古字学、医学、阴阳学等。此外,还有为数很多的书院。这些学校遍及全国各地,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如云南,也立庙建学⑨。不仅地方官府立学,亲军诸卫有的也设立了儒学⑩此外,民间还有很多社学11。
不同的学校,学田的设置情况不同。民办的社学无学田之设。中央的国子学也均无学田,但生员廪食由国家供给。路、府、州、县所办的学校则大都有学田的设置。其设置情况大体如下。
(一)地方儒学
元灭南宋之初,江南学田曾一度成为普通官田而为各级官府所掌握。至元二十三年,元世祖诏今“复给本学,以便教养”12,学田制度便正式恢复。
元代地方儒学,即路学、府学、州学、县学,往往有大学、小学之分。但无论大学、小学,一般都没有学田。“学之制大小不同,学士之版众寡不同,然莫不有学田以充储 焉。”13。
各地儒学学田的数量多少不等,少则一、二百亩,多则数千亩,甚至数万亩。《延祐四明志》《至正金陵新志》《至顺镇江志》保存了元代庆元、集庆、镇江三路及其所属州县儒学田产与租人钱粮的详细数字,现表列如下,从中可以看出元代各地儒学,特别是江南地区儒学学田设置的大体情况。(见第51——52页统计表)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儒学自始至终都有学田,如“蕲春之学……素无恒产。”14“上海由镇为县之三年,县始有学;又十年,学始有田。”15
各地儒学学田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甲)沿袭前代旧有学田。至元二十三年二月,元世祖“诏江南学校旧有学田,复给之以养士”16。所谓“旧有学田”,显然是指南宋时的学田。
(乙)拨官田给学校。元政府曾规定。“其无学田去处,量拨荒闲田士给赡生徒。”17这方面的记载很多,如平阳州“拨在官之田若干亩归诸学”18长治州“四围官壕地尽付于学”19。
(丙)私人捐献。有不少地主知识分子捐田办学。如赵良弼将故有土地三千亩“六与怀州,四与孟州,皆永隶庙学,以赡生徒”20。东祁王先生子昭捐田二十七顷余归于学。21
(丁)购置民田。学校续置田土,往往购置民田。如无统元年新昌县学购置砩塘田一十八亩22,便是一例。
此外,有时也没收豪强地主霸占的土地以赡学,学校之间有时也互相调剂学田。
总的看来,儒学学田来自官、私两个方面,而主要是来自于官。
(二)书院、蒙古宇学、医学、阴阳学
各地书院也大都拥有田上,“有的为数还相当多。如镇江的淮海书院有田一百三十五顷七十亩二分大厘,地五十五顷四十九亩一厘三毫,山九十二亩四分一毫,水池一亩23。书院田土开始多由私人捐助,“有力而好事之家,往往构广厦以崇祀事,辍良田以丰廪食。其为书院者,遂与州县学参立而布满于四方。”24另外,政府也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