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和2007年新加坡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WHOWestern.PDF

2005年和2007年新加坡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WHOWestern.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5年和2007年新加坡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WHOWestern.PDF

Ler et al. 短标题:2005年和2007年新加坡登革热疫情 原创性研究 2005年和2007年新加坡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 特征-相似处及不同点 a b c c d b e Teck Siang Ler , Li Wei Ang , Grace Siew Lian Yap , Lee Ching Ng ,Ji Choong Tai , Lyn James 和 Kee Tai Goh 通讯地址:卫生部Teck Siang Ler (e-mail: ts.ler@) 简介:通过对2007年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确定在2005年登革热大暴发2年后再次发生登革热暴 发的可能促发因素。 方法:对2007年报告的所有登革热实验室确诊病例以及相关昆虫学和病原学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2007年,新加坡共报告登革热病例8826例,死亡24人,发病率为192.3/10万,病死率为0.27% 。报告病例 中位数年龄为37岁(四分位间距为25-50岁),年龄范围为2天到101岁,大于2005年的中位数年龄31岁(四分位 间距为20-42岁),年龄范围为4天到98岁。2007年伊蚊房屋指数为0.68%,低于2005年的1.15%。2007年登革 热的优势血清型为登革病毒DENV-2,它是在2007年初经进化支置换后再度出现的,并取代了2005年的优势血清型 (DENV-1)。对暴发中3个最大规模的聚集性病例所在地区开展的血清流行率调查显示,73.2%的居民为无症状的新 近感染者。 讨论:除了病例中位数年龄变大和优势血清型发生了转变外,2007年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2005年大体相 似。尽管持续采取的媒介控制措施使伊蚊房屋指数一直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但新加坡仍然易于发生大规模的登革热暴 发。 种血清型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 方法 (属黄病毒科)均主要由伊蚊从感染者传播 4给易感的个体[1] 。感染后的个体对其它血清 新加坡登革热监测和控制 型病毒的再次感染仍然保持易感。临床表现明显的 在新加坡,卫生部负责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监测和临 病例主要发生在初次或二次感染时,第三次或第四次 床管理,国家环境局(National Environment Agency, 感染时罕见[2] 。登革热的疾病谱很广,包括无症状感 NEA)、环境和水资源部负责媒介的监测、控制和研 染、不典型发热、登革热(dengue fever,DF)、登革 究。 出血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 [3] 法定报告 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 。 根据传染病法,所有临床医生必须在24小时内通过 每年估计有5000万人感染登革热[3] ,其疾病负 传真或者在线电子化报告系统向卫生部报告所有的临 担确实很重[4],尤其对于亚太区域的国家[5] 。尽管新 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及死亡病例,也要求报 加坡在媒介控制方面作出了持续的努力,却依然没有 告最初诊断为DF但后来发展为DHF的病例[11] 。临床 摆脱登革热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起,新加坡的 实验室主管在任何检测的血液样本中发现新近感染登 伊蚊房屋指数(有伊蚊孳生的房屋所占百分比)始 革热的证据时也必须按规定向卫生部报告。新加坡使 终保持在1%~2%之间,但每隔5~7年仍然会出现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endang_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