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mimesis模仿性翻译的链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doc

2mimesis模仿性翻译的链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mimesis模仿性翻译的链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doc

作为语词复制的“模仿” 李 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100732) 1、问题的提出:“逻辑真理”与“解释学真理”的分野 本文旨在从作为“语词复制”(rewording reproduction)的翻译角度探讨“模仿”(mimesis)概念,以揭示“哲学概念”所具有的语词特性。这一探讨对经典的认识论观点是一个挑战。在后者看来,“哲学概念”是组织经验以至复制实在的思想工具。它在肯定的意义上应当是先天的、形式的、逻辑的;在否定的意义上,它的有效性与经验主体在特定情境中的具体使用无关。换句话说,“哲学概念”自身的逻辑性注定它在不同经验主体的诉诸日常语词的解释和翻译中应当是保真性的“逻辑复制”:即概念C=c1=c2=c3=……cn,因此,cn=C。这种“逻辑复制”是哲学成为“科学”以至“严格科学”的重要前提之一。 然而,如果代入一种特定的解释学观察视角,即“翻译”视角,“哲学概念”那种超越经验的“逻辑复制”便成为一个问题。虽然以往基于“自然态度”的翻译理论假定,“翻译”是文本间的模仿性复制,其最高理想是使“译本”完全保真地转换“原本”,但这是无法做到的。因为真正的“翻译”总是在两个以上不可完全还原的“语词世界”中进行的。即使经典认识论要求“哲学概念”摆脱其使用者的经验特性而获得纯粹性,但作为“翻译”对象的“哲学概念”却首先是“哲学语词”。这进一步表明,任何“哲学概念”总要栖身于与特定生活世界密切相关的“语词世界”,即logos的世界。在“语词世界”中,“哲学概念”表现出强烈的文本特性,因此,“哲学概念”的翻译和解释就成为“语词复制”过程,其特征是只能在差异中“流传”或“流通”。假定某一概念被视为“原本To”,并且它是一系列“译本”T1、T2、T3……的翻译或解释对象,那么,即使这种翻译或解释完全坚持“原本取向”的态度,其结果也不免如下: 原本To≈译本T1≈T2≈T3……≈Tn,Tn(可能)≠To 这样一种作为“原本To”的哲学概念可以是海德格尔所说的那个希腊语词Physis——它在被译为拉丁文的Natura之后失去了其“本真性”含义;它也可以是海德格尔所使用的Sein——无论它被译为英文的Being还是中文的“存在”,都面临着“失真”的厄运;等等。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样一些哲学的“基本概念”其实并没有一个本真的或超然物外的处所,它们在语词世界的复制中总是在W.本亚明所说的“幸存”(survival)和“死亡”(death)的张力空间中进行挣扎,由此呈现出所谓“解释学真理”与“逻辑真理”的基本区别。当17世纪斯特拉斯堡的神学家J. 丹豪尔首次使用拉丁语词Hermeneutica(解释学)来命名其著作时,他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区别: 存在着两类科学,逻辑的和解释学的。逻辑的任务是通过从更高原则的推演来确定知识的真理。但为了能理解一个作者实际表达的意思(what an author actually means),还需要另一门科学。这门科学,解释学或关于解释的科学,旨在将作者赋予他使用的某个符号上的意义识别出来,而不管从思想的层面如何看待这些意义。由此而有两类真理:解释学的真理,旨在发现“所说的是什么”(what is meant);还有逻辑真理,旨在发现“所说的是真还是假”(if what is meant is true or false)。 显然,是单纯在逻辑复制的角度来看待“哲学概念”,还是让“哲学概念”从逻辑世界下凡到具体的“语词世界”,这对哲学思考来说是不容忽视的。大约是根据类似的理由,法国思想家德勒兹在《什么是哲学?》指出: 哲学概念通常也好像是从感觉材料而来的命题。这种混淆统治着逻辑并以此阐释着哲学在婴儿期的理想。概念是根据“哲学”语法来衡量的,而哲学语法可以归结为从语句抽象出来的命题。……但概念决不是命题(the concept is not a proposition at all ),它不是命题性的。 本文不拟对德勒兹的“概念创造”(Creating Concept)理论展开讨论,而是要说明,在逻辑世界和语词世界中,“模仿”的含义是很不相同的。 2、模仿(mimesis):“原本指向”的复制概念 作为“语词复制”的翻译(尤其是语际翻译)所表现出的强烈特征是“模仿”。它是语词对语词的模仿,语句对语句的模仿,篇章对篇章的模仿,从而最终,文本整体对文本整体的模仿。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译语中的译本视为对原语中的原本的copy(复制或拷贝),或者可以说,翻译是以另外一类文字组合来复述原本文字组合的活动。当然这里也需有“创造”。但严格的文本翻译中的创造行为必须服从于模仿这一基本任务。我们由此发现狭义“翻译”概念与日常“解释”概念的语用区别:狭义翻译是“原本指向”(original-text-oriented)

文档评论(0)

wendang_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