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流动青少年犯罪类型的社会学解读-北大法宝
关于流动青少年犯罪类型的社会学解读
— 基于迪尔凯姆 《自杀论》的思考
李家兴*; 金小红**
[内容摘要]本文借用迪尔凯姆 《自杀论》中对自杀现象的分类框架,大致将流动青少年的犯罪行
为分为失范型,利己型和利他型,在理解 《自杀论》原意的基础上,梳理了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并
得出以下结论:家庭教育与支持的缺失、在学校中被过早 “边缘化”、转型时期社会控制的滞后,使流动
青少年处于一种失范状态;流动青少年在城市遭到排斥,没有合理的上升渠道。经济问题是利己犯罪的
主要原因,青春期特殊的心理状态也是犯罪的诱因;流动青少年被小团体接纳,认同小团体的越轨亚文
化,害怕被排斥的心理促使他们走上了利他犯罪之路。
关键词]《 自杀论》;失范;流动青少年;犯罪 [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犯罪呈现如下特点,在犯罪规模上,流动人口犯罪在总犯罪中的比重在2004年
达到了40%以上[1];在空间布局上,在我国流动人口聚集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大中城市,流动人口已成
为当地主要的犯罪人群;在犯罪类型上,我国流动人口犯罪以财产型犯罪为主[2];在犯罪年龄结构上,流
动青少年犯罪也日益增多,2004-2006年,浙江省看守所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中,青少年人数分别为
49724人、52458人、50062人,其中流动青少年所占比例分别为77.34%、77.67%、80.22%[3]。
一、研究主题和研究视角
城市流动犯罪青少年是指具有一定城市生活经历、并在城市有犯罪行为的流动青少年,他们或 自己
流动到城市,或随父母及亲属迁移至城市[4]。此外,诸如二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青年农民工或者农
民工子女等等尽管包括的范围更大,但也能将城市流动犯罪青少年囊括其中。城市流动犯罪青少年具
有多重社会性特征,包括:流动人口、未成年人、犯罪青少年、流动犯罪人口、底层群体、弱势群体等。流
动犯罪青少年的犯罪动机与犯罪表现各不相同,但同样的流动经历让他们的犯罪呈现出一些相似性,这
样的相似性是什么?又反映了社会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本文将采用分类的方法,探究流动犯罪青少年
犯罪的原因。
犯罪是严重的越轨行为,是社会失范状态的表征。由此很自然地让人联想起迪尔凯姆的“失范”概
念以及在 《自杀论》中对 自杀做的分类。在 《自杀论》里,迪尔凯姆采用了溯源分类法,即预先假定影响
自杀的某些原因,再根据原因的不同将群体自杀率分为三大类型和一个附带类型,以此为逻辑线索进行
研究。分类的标准是两个社会事实概念:社会整合和社会规范,从而分出了四种不同的自杀类型。根据
李家兴,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金小红,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胡联合:《转型与犯罪-中国转型期犯罪问题的实[1]证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周路:《当代实证犯罪学新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2]
浙江省联合课题组:《浙江省流动人口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3],载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08年第5期。
应辰、金小红:《互构型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与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载 《兰州学刊》2010年第8期。[4]
北大法律信息网 北大法宝
规范程度的不同,当规范过严,个人缺乏自由,会导致宿命型自杀;当规范过松,则产生失范型自杀。根
据社会整合程度不同,当整合过高,集体力量远大于个人力量,导致利他型自杀;反之则是利己型自杀。
自杀同犯罪有几点相似,首先,它们都是社会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自杀率和犯
罪率,只有当它们异常波动时才是社会变动的反映;其次,它们都属于韦伯的以他人为取向的社会行为,
他们的破坏力会干扰其他人的正常生活;最后,它们都反映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际上是个人与社会
之间关系互动的产物,可以通过它们了解人的某种生存状态。
在本文的分析中,迪尔凯姆的自杀分类构筑了文章分析的大致框架,根据城市流动犯罪青少年的表
现,他们的犯罪也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失范型犯罪,这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流入到城市的青少年其实
进入了一个规范真空,处于转型社会的大背景之下,传统的习俗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影响在减弱,他们的
流动经历使得家庭的约束作用减弱,而此时功利主义导向的学校的教育功能也处于缺位状态;利已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教学计划(2019部编版含教学进度表).doc
- 2025年中国个人护理用品连锁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docx
- 必威体育精装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学历案(全册).docx
- 桃树栽培管理技术.pptx VIP
- 科学(粤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pdf VIP
- 石油化工工程建设设计概算编制办法.docx
- 出货检验作业指导书.pdf
- 中职高二数学开学第一课——“数”你最美-【开学第一课】2024年中职秋季开学指南之爱上数学课.pptx
-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pdf VIP
- 体育名师工作室学员总结PPT.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