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都江堰故事题库.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都江堰 2004年大修都江堰工程 1936年洪水后的都江堰   工人们编织竹笼(1934年) 人们从临时搭建的杩槎上行走(1934年)   1933年叠溪海子溃坝后第四天情景(只剩一个桥墩,人们称为“神仙墩”) 溃坝后民工们在做编竹笼的准备工作(1934年)    丁宝桢雕像    2000多年前,秦太守李冰修都江堰,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里,都江堰并非一劳永逸的水利工程。它,也在历朝历代中,与洪流做斗争。在斗争中,都江堰变得越来越坚固,庇护着天府儿女。   今天,让我们通过文献资料和专家讲述走近历史,看看古代的都江堰是如何抗击洪流的。 【元朝】   洪水多次冲毁都江堰吉当普铸1.6万斤铁龟镇水   中国古代的四川官员,都上演过与水斗的故事。   元朝的一次洪水来袭,再次让都江堰很受伤。为了治水,时任四川肃政廉访使吉当普把都江堰的堰体由竹笼结构改为铁石结构,对后世治堰产生巨大影响。那次改造都江堰,四川肃政廉访使吉当普用铁16000斤铸成铁龟,立于鱼嘴镇水。   吉当普,蒙古族人。1334年,任四川肃政廉访使。   吉当普到川后,很重视都江堰水利工程。他调研时了解到,都江堰岁修工程质量差,只有9个月就被洪水冲毁。当时,都江堰渠首岁修工程点多达132处,每年征调民兵劳力数百人,大修时最多达到1万余人。还规定每人服役70天,不服劳役的按日交纳3串代役钱。如此一来,富者困于交钱,穷者困于出力,修堰官吏又多贪污。   为了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吉当普亲自查勘访问,得知岁修的要害达32处。于是,他与时任灌州判官张宏商议,设计砌石结构以改造渠首工程,增加其耐久性以减少岁修劳役负担。为了试验砌石结构的可靠性,张宏还自己出钱在小河上作出了模型试验。   1335年11月,吉当普主持的都江堰历史上著名的特修开工。用了5个月时间,动员石工和铁匠700人,木工250人,普工(包括军工)3900人。开山取石百余万条,用石灰6多斤,桐油3万多斤,铁65000斤,麻5000斤。耗用粮食1000余石,人工和材料费用共计49000串钱。   吉当普大胆改革工程结构,曾受到守旧势力的阻挠与破坏,或决三洞之水以灌其次,或毁都江之石以坏其成。但吉当普不为所动,坚持完成了施工。完工后,不但灌溉用水源得到了保证,而且设立了几千处水力加工作坊。这次特修后,工程维持了40年,明代几次大修改造,都以吉当普的方案为基本模式。   或许,对都江堰水利工程有所了解的人都还记得,曾流传过都江堰埋有镇水铁龟、铁牛、三神石人等故事。传说中的铁龟确有其事,《都江堰志》记载,这个铁龟正是由吉当普所铸,重达16000斤。该铁龟置于砌石鱼嘴上,以求镇水。但是,因铁龟鱼嘴建筑在砂卵石河床上,基础被急流淘空,终被冲入洪流中不知所终。后来,岁修和大修都江堰期间,出土过不少文物,比如石人,但是铁龟成了一个传说,一个千古之谜。   2002年,都江堰曾请来专家,用探铁仪器、红外线等仪器在都江堰河床进行探测,试图寻找铁龟的踪迹,但探测器一到河床到处都有铁器反应,令专家无从下手。   文物专家蒋永志曾给出了一个观点:铁牛和铁龟并不在鱼嘴下游,而在上游。据他介绍,铁牛和铁龟非常重,按照重物在水流中活动的规律,越重的东西可能往上移而不是往下游移。因此,他认为这几件宝物不可能在下游,而是在鱼嘴上游。 【清朝】特大洪灾致都江堰工程“水毁” 丁宝桢官品被降三级   1878年,清光绪四年的第5月,都江堰遭遇连日大雨,岷江洪水暴发。   在洪灾中,都江堰渠首各工程均遭到冲损。损失到底有多么严重?   据《都江堰志》记载:金刚堤多处决口,人字堤、飞沙堰长一百三十丈的堤埂仅存石工三段。一段计长五丈五尺,一段只剩条石二层计长十四丈,一段计长十一丈五尺,灌县城外护城底石也大半被冲去。   这场洪灾,还给时任四川总督丁宝桢带来了一场政治上的风波,导致他连降三级。   话说丁宝桢,乃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氏,系晚清明臣。他为官做事重大义,知变通,重实效,约束部属甚为严厉,为政清廉,官声甚好。他57岁那年,受到慈禧皇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接见,慈禧还特为他写了一幅字《国之宝桢》。   1876年10月,丁宝桢调任四川总督。次年,他组织了大修都江堰的工程。   大修前,丁宝桢注重调研,他与时任灌县知县陆葆德往返勘工十二次后,得出这样的结论:都江堰用竹笼堤“岁修累甚”,拟修建成永久性的防洪堤。   说干说干,他向朝廷上奏请求拨款。这项工程,在朝廷的支持下,由丁宝桢主持、成绵龙茂道丁士彬、水利同知徐传善、陆葆德共同督率开工了。   丁宝桢将都江堰分水鱼嘴、内江仰天窝鱼嘴、蒲柏河鱼嘴和人字堤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