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安画派审美价值趋向与作品传承关系之研究-澳门艺术博物馆
雲林宗脈──新安畫派學術研討會
©2012 澳門藝術博物館
新安畫派審美價值趨向與作品傳承關係之研究
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 章望南
內容摘要 :
新安畫派是明末清初之際,一批遺民畫家以黃山、白嶽及新安山水為創作題
材而形成的一個繪畫流派。在中國繪畫史上影響及極其深遠。它興起于明末清
初,鼎盛於 17 世紀,其作品具有新安山水意象審美特徵,並由此形成一定的
共性。在繪事技法上以 “元四家”為切入點,推崇元人倪氏雲林的構圖筆
墨效果及自然意境,在畫壇上率先摯起 “敢言天地是吾師”的大旗,以 “師法
自然”為歸,共同以遺民蒼涼孤傲之情,將其化作筆下的峻嶺奇松、懸崖
峭石、疏流寒河。這些作品均體現出一種超塵脫俗和凜若冰霜的氣質,意
境深邃。對於這種表達方式所形成獨具特色的風格體系,就是我們通常認為
的元明時期文人畫正統繼承者。目前國內外一些重要博物館及社會機構以及個
人手中大都保存有這類作品。為了從這些收藏中,分析和梳理作品裏所反映的審
美價值趨向與作品傳承之間的關係。本文試圖從 1.新安理學以及自然山水對
新安畫派作者思想及審美觀的影響。2.新安畫派與雲林宗脈的傳承關係。3.歷代
收藏家和士大夫對新安畫派作品的傳承和推崇。4.徽商對新安畫派作品經濟價值
的推動和傳承作用。5. 新安畫派作品目前收藏狀況及新發現。6.新安畫派作品
的價值評估等方面來解決新安畫派作者思想審美價值趨向、藝術效果審美價值趨
向、技法表現審美價值趨向、收藏傳承審美價值趨向以及它們相互之間關係等問
題。
關鍵字:新安畫派 審美 價值趨向 作品傳承
1
雲林宗脈──新安畫派學術研討會
©2012 澳門藝術博物館
一、新安理學以及自然山水對新安畫派作者思想及審美觀的影響。
作為一個地方畫派,自然離不開其社會影響,在古徽州,這種影響則包括政
治、經濟、文化乃至人們的自然生活環境。
歷史上徽州審美文化發展的主線仍屬傳統儒學。但從地域文化特徵來看,卻
是圍繞著儒學理念和理學內涵來展開的。新安理學集大成者的貢獻就是將傳統儒
學思想生活化、世俗化、形象化,將人們的審美觸角延向社會各個方面,通過以
物比德,將至善的德行、誠信的聖條、睦族的禮讓貫穿到了美學理論當中。成為
一種人生哲學和審美態度。 “新安理學”之所以能夠成為徽州文化重要的思想內
核。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與當時統治階級的思想是一致的,世人公認 “宋
元明清,朱子之學行天下,而講之熟,說之詳,守之固,則惟推新安之士為然”
【1】。通過這些徽州新安理學碩儒的言傳身教,大力弘揚,朱熹理學思想充分地
滲透到徽州民間社會的各個層面,可以說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徽州人的思維
模式、意欲結構、價值取向、話語習慣、相處之道、自我形象等,當然也給感性
生存的人以生命境界的召喚和引領。形成了徽州文化的人文生態和特別品格。就
是朱熹所謂的:理一分殊,月印萬川。如:漸江早年的思想屬於這種傳統的儒家
理學範疇, “臣忠、子孝”是他思想的主導,康熙《歙縣誌.弘仁傳》說漸江 “師
汪無涯受五經”。時人王泰征更說漸江 “少孤貧。以巨孝發聲,類其家次翁,賣
薪養母類文通;其割氈耽學則休映;而文章氣節,又君家之古心、古崖間矣。”
【2】這些說明漸江是一個受傳統儒家理學思想教育的人,堅持和恪守 “忠孝兩
全”的道德規範。
此外,崇尚理性、面對現實人生、尊重自然,追求平淡的藝術風格是新安理
學美學的基本精神,在審美上影響著新安畫家重 “氣”、重 “理”,重 “自然之
趣”、 “平淡之趣”,並逐步形成了新安畫家思理密緻,包容性強,講求畫境與
心境的和諧統一的地域特色。 “閑和嚴靜、趣遠之心”,即是理,畫家要畫出這
個理,就必須超越具體的 “形”,在物我合一中得到它。
朱熹曾有詩雲: “聞道西園春色深,急穿芒屏去登臨。千花萬蕊爭紅紫,誰
識乾坤造化心” 【3】。情與景水乳交融,興起對 “乾坤造化心”的無限追問、想
像和期望,而構成深沉的意境。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