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报告受翻转力矩作用的螺栓组连接.doc

中期报告受翻转力矩作用的螺栓组连接.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期报告受翻转力矩作用的螺栓组连接

受翻转力矩作用的螺栓组连接实验中期进展报告书 团队名称: 飞 鸿 队 团队成员:沙舟 徐宜才 陈冠宇 指导老师: 葛 培 琪 2014年5月6日 一. 前期工作计划要点 我们的前期的计划:一是测量实验台数据,进行理论计算,推导出螺栓组连接中螺栓受力的公式,然后用计算机绘制出理想状态下螺栓的应变曲线;二是对实验台进行三维造型,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与理论计算的差距; 按照团队政策声明与要求,我们的受翻转力矩作用的螺栓组连接实验如期进行,并且基本顺利。实验台实地检修完毕,测量数据完毕,螺栓组连接中螺栓受力的公式计算完毕,完成了理论计算并绘制出了理想状态下螺栓的应变曲线,我们还对实验台进行了初步的三维造型和有限元分析。 由于对ANSYS软件还不是很熟悉,有限元分析进行的不是很顺利,中期报告将涉及少量的ANSYS部分内容,下一阶段将充分利用软件建模与分析。 主要工作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理论计算 通过对实验台进行测绘,并结合参考书以及请教实验老师,我们对实验台中的12根螺栓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具体内容如下: (1)求系统自重G0 a.绿色杠杆: 考虑到杠杆式均质的,忽略圆孔,只要测量质量即可,测得绿色杠杆质量为。杠杆长674mm。 重心位置: b.红色杠杆: 考虑到杠杆式均质的,忽略圆孔,只要测量质量即可。借一测力计,经调零,后测得红色杠杆质量。杠杆长680mm。 重心位置: c.托架: 钢的密度: 托架梯形凸台体积: 梯形凸台质量: 与凸台连接的长方形体积: 长方体质量: 凸台中心在x方向上的位置,则:, 长方体的重心: 设整体重心在x方向上的位置,则: , 即, d.秤砣:5kg e.秤托:4.5kg f. 绿色杠杆自重给红色杠杆的力为q,则(g=9.8m/): 红色杠杆自重和q 给凸台的力为w,则: 若不考虑对螺栓剪切力的影响: 若只考虑翻转力矩,则托架自重产生的影响等效到Q的分量上时, (经力矩平衡计算,杠杆比为1:95) (2)螺栓的应力应变公式 砝码力G及系统自重折算到砝码上的力。经杠杆系统的放大 ,等效为作用在托架的力: 螺栓组连接受到的翻转力矩M(L=350mm): 根据托架静力平衡和变形协调条件,假设在翻转力矩M的作用下,结合面仍保持平面,并且托架底板绕中线O-O翻转。此时,O-O上面的螺栓在M的作用下进一步受拉,螺栓拉力增大;O-O下面的螺栓则被放松,螺栓受的拉力减小,根据托架静力平衡条件得: 式中为各螺栓所受的工作载荷,为各螺栓中心到O-O轴线的距离。 根据变形协调条件: 联立上面四式得螺栓上的工作载荷: 螺栓总拉力不仅与预紧力,工作拉力有关,而且与螺栓刚度和被连接件刚度相关。本实验螺栓的相对刚度系数取 O-O线以下的螺栓总拉力: O-O线以下的螺栓总拉力 : 螺栓应力及应变: 应力: 在预紧力作用下,螺栓的应力,螺栓粘贴应变片的直径d=12mm,则 螺栓在受到工作载荷后总的应力 应变: 由胡克定律求螺栓应变,刚的弹性模量 则螺栓在预紧力作用下的微应变: 螺栓受到工作载荷的总的微应变: (3)不失效的条件 a.托架接触面不分离条件: 为了保证结合面不分离,结合面上端受压最小处必须保留一定的残余挤压应力,螺栓预紧时,结合面的挤压应力为: 在翻转力矩M作用下,结合面上下两端的应力为: 上端残余挤压应力: 即 为可靠性系数,取为1.1则 b.托架接触面不压碎的条件: , c.不变形的条件: 其中 为螺栓的屈服强度 得出螺栓所能承受的最大预紧力为: 三维造型和有限元分析 通过对实验台各部件的测绘,我们用ProE软件绘制出了实验台的三维模型,并通过workbench将三维模型导入ansys软件对螺栓受力进行有限元分析。下面为三维建模截图和有限元分析截图。 三维装配图 有限元分析图 三. 后期工作计划 第13周(5月19日-5月25日):进行实验并绘制理论曲线,分析结论。继续用ANSYS软件对系统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 第14周(5月26日-6月1日):完成ANSYS软件有限元分析,与理论计算进行比较,验证结论。 第15周(6月2日-6月8日):撰写技术报告及准备答辩ppt; 第16周(6月9日-6月17日):答辩,结题。 四. 补充说明 前中期阶段分工还算明确,但是由于个人能力所限,缺少必要的集体讨论,导致进度比较慢。在接下来的阶段,要调整计划,抽出时间在实验室进行讨论研究。主要体现在理论分析和软件学习上面,对有限元分析过乐观以及理论分析漏洞颇多。 因此采取的措施有:增加讨论时间,每周去两次实验室进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