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阳 谷
阳谷之名,见于古籍,以 《左传》最早。 “秋,齐侯、宋公、
江人、黄人会于阳谷,谋伐楚也。” “文公十六年 ,使季父子会齐
侯于阳谷。”隋开皇十六年( 年 ),于 东 阿县 西 部析 置 新 县 ,取
名 “阳谷 ”。自此,其名沿称至今 。阳谷县的由来 ,盖有三说 :一
曰 “阳谷县者 ,则 以中有谷 山而县治居 山之离坤 (西南 )间,故
以取名云 ”(《兖州府志 》、《读 史方舆纪要 。谷 山,今称黄 山,
在平 阴县东阿镇 附近 。二 曰 “阳谷北境有宓 城 ,太昊伏羲 氏之城
也 。”“伏 羲 或 谓 宓 羲 ,宓 城 传 言 为 伏 羲 城 。”“伏 羲 城 在 阳谷 安 乐
镇 以北,阳谷在宓城 以南,是教 民种谷之地 。” “后迁 曲阜教 民种
谷 ,谷 以稷为长 ,故其官名稷 。曲阜南 门亦名稷 门,稷 门之东地
多稷名,稷 门以西则多谷名,西有小谷 (今东阿境 内),小谷之南
有南谷、西谷,谷之西曰阳谷,以在宓城之阳故也 ” (民国三十一
年 《阳谷县志 。三 曰 “取东阿县界故阳谷亭为名” (《元和郡县
志 。据考证,第三种说法,似在情理之 中。
阳谷历史悠久 。据 《禹贡》、《元和郡县志》、《山东通志》引
《清一统志》和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 ,春秋为齐 国西境之
柯 邑 (战 国名 “阿 邑”,故址在今阿城镇西北 )属地 。秦改 “阿
邑”为东阿,地属东郡 。汉置东阿县,属兖州东郡 。三 国属曹魏 。
晋为兖州济北 国东阿县地 。南北朝 时,先属刘宋后人北魏 ,为济
州济北郡 。隋析置阳谷县,属济北郡 。唐属河南道 ,初属济州 ,后
人郓州至五代 。宋、金先后属京东西路、山东西路东平府 。元、明
分属 山东东平路、山东布政使司兖州府东平州 。清属 山东省兖州
府。 年废府设道 ,属 山东省东临道 。 年废道制 ,直隶山
东省。 年属 山东省第六督察专员公署 。元 、明、清至抗 日战
第 4 页
争爆发前,除南部属寿张外,县之东、西、北境皆略同于今。
年 月县抗 日政府成立至 年 月县境全部解放 ,先后属鲁西
北行政委员会 、鲁西行署第 四专署 、冀鲁豫行署第一 、七 、八专
署 ; 年 月改属第六专署 。抗战以来 ,历经张秋、聊阳、徐
翼三县建撤及 阳谷 、寿张两县分合 ,划 出或划入 ,县境变化较大,
至今趋于稳定 。
《阳谷县志》记载,县城址 曾经 次变迁 。隋、唐、五代时期,
县治在今县城东 公里范海乡叠路头张八村 附近 (清 同治 《山东
通志》)。宋开宝六年( 年 ),古城废于河水 。太平兴 国四年
年 迁至故城南上巡镇 (约在今张秋镇城坡村 附近 )。景德
三 年 ( 年 ),又 将 县 址 迁 孟 店 ,即今 城 址 。自宋 至 清 多年
间,阳谷县城 多次修筑 ,其 中规模较大者有两次 :一次是 明成化
五 年 ( 年 ),“知 县 孟 纯 修 城 墙 丈 厚 丈,池深 丈 ,广
如之 。其 四 门…… 上 各 建 瓦楼 ,宽可肆 筵 ,而 四隅角楼 亦客布 席 。”
另一次是清 同治三年 ( 年 ),“知 县 王 亮 采 募 民 间 ,亩 出京 钱
十文 ,兴修至八年工竣 ,周 围 里 ,高 丈,顶宽 丈,底宽
丈 ,垛 高 丈 ,垛 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