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本質 苑舉正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復旦大學哲學院講座參考資料.docx

科學的本質 苑舉正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復旦大學哲學院講座參考資料.docx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學的本質 苑舉正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復旦大學哲學院講座參考資料

科學的本質苑舉正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復旦大學哲學院講座參考資料2013年10月2日修訂1. 前言首先,探討科學本質的目的,在於理解真理的涵義,並且透過這個理解,決定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的認知,其中包含與倫理相關以及與品味相關的行為。這句話看似複雜,其實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因為這句話所包含的內容,其實就是古希臘哲學時期,尤其是以蘇格拉底為代表的哲學思想。蘇格拉底認為,哲學的主要工作,不在於說「真理」是什麼,而在於理解什麼是「真理」。換言之,真理不是一項固定的東西,可以被指認,而是一個可能伴隨理解而發生轉變的結果。我知道這不是一句容易理解的話,但是很諷刺的是,這句話「不容易理解」的原因,正是我們要說明本系列講座的目的,即「科學方法論的歷史」,其中最重要的觀念是:真理在經驗中的變動性,以及爾後發展出來所有有關獲得科學知識的方法與批判這些方法的討論。「科學方法論」係一門以科學知識的證成為思考主軸的科學哲學,它不但緊密連接前所述科學是否為真的關鍵議題,也同時發展出與其他哲學科目(如知識論)息息相關的傳統。透過對於這個傳統的探討,我們不僅可以通曉科學哲學發展的主要內容,也可以掌握科學與方法論的關係。科學知識論與方法論(methodology)之間有密切的關係。這是因為在科學哲學中,原先許多有關科學的討論,集中在解釋科學知識為真的方法。這些方法的應用,不單解釋科學的真實性,也指出科學為真的知識條件。也正是因為方法,所以科學不同於其他型態的知識(即,其他型態的知識發展不若科學知識的發展,擁有方法)。當方法被提出的時候,緊跟著而來的,是以批判的態度檢視方法。它們之間的差別在於議題的轉換;原先與方法論相關的議題,逐漸成為科學知識論中的議題。先前在方法論中所關心的議題有:在科學中接受一個理論代表什麼意義?理論假設與科學證據之間如何構成證實的關係?一個理論假設在什麼情況之下,可以被一個觀察所否定?這些議題的方向在於探索科學與證實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它們都預設科學不但需要被證實,科學本身就是證實的知識。隨著科學知識論的發展,原先在方法論之中有許多預設的立場都需要被以批判與懷疑的態度來檢視,因此所引發的議題有:科學有發現真理的可能嗎?有可能在幾種競爭的理論之間作出客觀的決定嗎?實驗的結果是否必然會受到理論假設的影響呢?早先企圖以方法來表現科學不同於其他型態知識的觀念,逐漸在缺乏證成為真的有效條件之下,遭到知識論式的批判(即,質疑知識被證成的可能性)。我們在科學知識論這一部份中,將介紹的內容集中在「歸納法」(induction)、「否證主義」(falsificationism)與「不可共量性」(incommensurability)這三個概念。在「歸納法」方面,我們以培根(F. Bacon, 1561-1626)的「刪除歸納法」(eliminative induction),以及邏輯實證論所發展出的「證實主義」(verificationism)為主要代表;在「否證主義」方面,主要是介紹波普(K. Popper, 1904-1994)的理念;最後在「不可共量性」方面,我們以介紹孔恩(T. Kuhn, 1922-1996)及費耶阿本(P. Feyerabend, 1924-1994)的理念為主。2. 古典的科學哲學雖然我們說,真理不是固定的東西,可以指認出來說,「這就是真理」,或「這不是真理」,但我們從來就不曾真正脫離「認知什麼是真理」的意涵。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我們覺得「這好像不真?」或「這才是真的!」或「這根本是假的。」時,這些感覺都牽涉到「真的認知」。因此,從古到今,哲學家都不斷地想要知道,為什麼一個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感受得到的理念(即「真理」),卻不能被確切地指認出來?這個問題形成一切有關知識論的探討,而這個探討的歷史,也可以說就是科學方法論發展的歷史。為什麼呢?為什麼真理、知識以及科學會在這個脈絡中連結在一起呢?答案就是因為,既然真的認知無法被確切地指出,那麼我們就以代表真理的知識,作為「指認真理為何」的體現。可是,有關「知道」的宣稱,在西洋哲學中,尤其是在知識論的脈絡裡,有非常特別而且嚴謹的意義。基本上,當我宣稱「我知道X」時,我必須因而知道「X為真」。換言之,如果我知道X為何,我就不應該說「我知道X為何,而且X是錯誤的。」。這是西方哲學自古的傳統;「知道」對於蘇格拉底而言,帶有一個「舉證事實」的責任,也是一個倫理的責任,也就是「說實話的責任」。因此,對於西洋哲學中的知識論發展而言,「知道」(to know),是很嚴肅的字,帶有倫理意涵,也就是「實話實說」。問題來了。如果說,我們既然無法確切指認真理為何,我們怎麼能夠知道「實話」為何呢?這不是矛盾嗎?我們一方面在倫理道德上被要求「實話實說」,但在知識論的討論中,我們又被告知「真理」是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