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展览文本

山西金代戏曲砖雕艺术展 前言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1115——1234年),是12、13世纪中国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权。在亡大辽灭北宋,入主中原后,金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投戈息马,治化休明”,至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进入史家所谓之“小尧舜”时期(注:脱脱等,元,《金史》卷八,《世宗本纪》,缩印本《二十四史》第17册,中华书局,北京,1997年,64页)。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北宋以来流行的市井文化在金代得到长足发展,其中尤以戏曲最为突出。 山西地处金国腹地,戏曲艺术发达,大量出土的金代戏曲砖雕,向世人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繁华。晋南地区出土的戏曲砖雕最具代表性,生动再现了金代戏曲的面貌。金代戏曲(金院本)是在辽代教坊散乐和北宋杂剧的基础上,结合北方民间的民俗演艺传统发展起来的艺术,是金代市井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 第一单元:世俗生活 升平富足 金灭掉辽与北宋后,对汉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全面学习和吸收。妇门的形像在颇为流行墓葬中的形像虽然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有一特点几乎无一例外,即多位于墓中正对墓道的墙壁,而在多室墓中,则居于后室后壁。这些假门实际上指喻着通向后院的门径。在妇人启门闭门倚门的艺术形像中,年轻娇好的女性身不离门,被门限制约束,具有宣示女性活动于门墙之内的意味。这一艺术形像的寓意,与儒家礼教男治外事,女治内事有关。 舂米是谷子去壳的过程,舂的壳是米糠,米粒们吃的米舂米的工具有点像捣药罐,有一个、一个砸谷,掉米糠。辘轳井西汉。初始的辘轳井构造简单,井上搭一木架,架上横一根木轴,轴上套一截长筒,筒上绕以长绳,绳的一端挂水桶。长筒后来被称为辘轳。在关外辘轳上大都装一个曲柄,关则不同,以双曲柄辘轳较为常见。人们摇动曲柄,缠在辘轳上的粗绳绕紧或松开,水桶亦因之吊上或放下以取水。铜镜是古代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是不可的生活用具。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中国的纺织与印染技术历史悠久。山西大同金墓出土大定二十四年(1184)的棉布袜。散乐百戏,中国古代由民间音乐、技艺发展而成的多种艺术和娱乐表演品种的泛称先秦绵延不断,正史、诗赋、笔记等记载甚多。大体包括歌舞、器乐、角抵、武术、杂技、魔术以及杂剧等,范围因时而略异表演场所,先秦以宫廷为中心,南北朝时始扩展寺庙,宋代进一步到城市。 宋金时期,市民文艺兴起,城市瓦肆中的百戏品种更为繁多,宋杂剧、金院本吸收了多散乐百戏技艺。在音乐上从唐代散乐经宋金杂剧到元杂剧(尤其在北方地区),有渊源继承关系。拍板由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唐代已广为流传但只在民间流行的散乐中使用。有大小之分,大块板,小块板。宋,拍板在民间说唱中普遍应用,是民间器乐“鼓板”中的主要乐器。筚篥是由古代龟兹人民发明的一种簧管乐器,名称古龟兹语音译而来是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表演。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由一乔装妇人,其他人围绕着嬉戏闹 二人皆为儿童装扮。一人手持“棹刀”;另一人双手端一板状器械,上面有简单的几何形图案花纹,形似“盾牌”。二人各持兵器相对而舞,身后彩带随风飘扬。当为“蛮牌舞”场景。“蛮牌舞”是社火表演中的一种形式,反映战争生活。“牌”是古代兵器“盾”的一种俗称,蛮牌是盾的一种。“棹刀”为形似“桨”的一种兵器。 32、社火表演——“蛮牌舞” 金代(公元1115——1234年) 高19厘米 宽28厘米 厚4.5厘米 1965年山西省侯马市65H4M102出土 二童子颈戴项圈,身披彩带,穿窄裤,着鞋,双双持牌,翩翩起舞。是为“蛮牌舞”场景。 33、社火表演——“扑旗子” 金代(公元1115——1234年) 高19厘米 宽39厘米 厚4.7厘米 1965年山西省侯马市65H4M102出土 共有四位童子。左边一童子双手各执一面三角旗,上下摆动,跳跃而舞。中间一童子身携腰鼓,回头招手示意。右边二童子,各一手执剑,一手持盾,相背而舞。当为“扑旗子”场景。“扑旗子”是社火表演中的一种形式,表演者执三角旗以及剑、盾等道具,跳跃而舞,场面欢快。 34、社火表演——“村田乐” 金代(公元1115——1234年) 高19厘米 宽37厘米 厚4.8厘米 1965年山西省侯马市65H4M102出土 正中一童子,戴花脚幞头,肩扛大瓜,欢呼跳跃,以示丰收。左右两边各有二童子,一人吹横笛,一人打腰鼓,二人敲小锣,围绕扛瓜者翩翩起舞。场面欢快,气氛热烈,表达了农民丰收后喜悦的心情。 竹马戏,民间纸扎工艺与歌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民间艺人们用竹条扎成骨架,外蒙彩帛或彩纸,经艺术加工而成马形。竹马的腰间留一自上而下的孔,套系于骑者的腰部。骑者亦步亦舞,同时伴以音乐与歌唱,形成一种饶有情趣的民间歌舞。 这批竹马砖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