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文化”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pdfVIP

“孵文化”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6卷第2期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01.16No.2 OFBEIHUA 2015年4月 JOURN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Apr.2015 “孵文化”: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 雷家军杨帆 [摘要]如何认识和发挥乡村知识分子和文化能人在乡村文化中的孵育教化作用,是新世纪乡村文化 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和现实问题。来自乡村外部的“送文化”和来自乡村内部农民群众的“种文化”,虽 然具有必要性和基础性,但相对于乡村文化的巨大需求和快速发展来说,都有局限性,需要乡村内部文 化人才“孵文化”的有力支撑。以“孵文化”为枢纽,“送文化”“种文化”与“孵文化”相互配合,统筹城乡 文化建设才能更加有效地推进。 [关键词】送文化;种文化;孵文化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101(2015)02—0139—05 [收稿日期]2014-12-08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与革命文化研究”(11JCML05YB),浙 江农林大学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暨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农民发展研究中心课题 “当代中国乡村知识分子与乡村文化建设研究(13NFYYl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雷家军,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化 与知识分子问题研究;杨帆,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乡村文化研究。(临安 311300) 新世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 律卫生“四进社区”和“送欢乐下基层”,这些活动 荣的进程中,推动乡村文化进步的力量越来越多 的力度不断加大,广大农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外部 样,越来越强大。有来自城镇的“送文化”,有源自 “送来”的文化成果的丰富,一些报刊也开始借用 乡村农民的“种文化”,这些力量已经受到社会的 “送文化”来形象地概括这类对乡村文化的扶持活 高度重视,得到广泛宣传。还有一种以乡村知识分 动,形成人们对“送文化”的认可和支持。 子和文化能人为中坚力量,对乡村农民和青少年进 “送文化”是产生于中国的历史国情及其城乡 行教育、影响和带动的文化“孵育”活动,我们可以 差别基础上的一种选择。近代中国,在殖民地半殖 称之为“孵文化”。在调查了解中我们感到,“孵文 民地的社会环境中,资本——帝国主义从他们侵略 化”是一种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居于关键地位,有重 剥削的自身利益出发,将大批的工厂企业设立于沿 要推动作用的潜在而现实的力量,值得倡导,需要 海、沿江和沿铁路线附近,半封建社会中的国家力 研究。 量和民族资本又无力改变这种趋势,这就逐步形成 以城市为中心的对乡村资源和劳动力的残酷盘剥, 一、从“送文化”和“种文化说起 造成乡村经济的凋敝,社会的混乱,文化的衰败,城 谈到当代乡村文化建设的推动力量,各种媒体 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南京国民政府也曾试图“救 关注最多的是“送文化”和“种文化”,这确实是新 济”和“复兴”农村,将“新生活”“送到”乡村;一些 世纪以来为乡村文化进步注入巨大活力,增添无限 怀抱救国理想的志士也曾致力于“乡村建设”“平 魅力的两类文化活动,他们占据了道义和自立的制 民教育”“乡村改造”,但这些做法在实践中都昙花 高点,值得人们去鼓励和评说。我们要讨论“孵文 一现,收效甚微。只有中国共产党为农民“送去” 化”问题,不能不从“送文化”和“种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