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苏格拉底德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PDF

孔子和苏格拉底德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孔子和苏格拉底德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刘巧利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部,北京,100088) 摘要: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具有强烈的道德使命感。但孔子是有传统可以“损益” 的;而苏格拉底则没有象 孔子那样面对强大的传统,他依靠了人的思维。这样,尽管两个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了道德上,而且也都毕生 从事这道德教育,然而,两个人的道德教育观确实不同的。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道德教育;特征 孔子和苏格拉底对是中西方道德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具有强烈的道德 使命感,然而,他们又是那么的不同!如果说孔子更代表仁者形象,那么苏格拉底就一直被 认为是一个智者。 一、“情”与“理” “仁”在孔子道德教育内容中具有本体的意义,也是孔子认为是君子所要追求的最高的 道德境界。仁者,人也,爱人也。“仁”的出发点建立在人的真实情感之上的,所谓“情理”, 理在情之中。 “孝”是孔子强调的一个重要德目,其基点也是人的真情。 苏格拉底也讲到了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但是,“孝”不是他思考的重点,没有“孝”,他 的思想体系依然是完整的。然而我们还是可以把他们对子女与父母之间的道德关系论述放在 一起来考察。有意思的是,孔子和苏格拉底都评论过儿子控告父亲的事件。在《游叙佛伦》 中记载了苏格拉底对控告父亲杀人的游叙佛伦的态度,他平心静气的和游叙佛伦讨论着虔敬 的问题。苏格拉底相信游叙佛伦敢告自己的父亲,一定是对敬神有着正确的知识,他说: “请告诉我你方才自命有真知灼见的事。你说敬神与慢神的性质如何,无论就杀人一 端或其他的事而论?是否就所有的事说,虔敬之为虔敬皆同?”“请你告诉我,你说虔敬是甚 么,亵慢是什么。” 游叙佛伦回答道: “我说虔敬就是做我方才所做的事;凡有罪,或杀人,或盗窃神器,或做其他坏事,不 论是父母或任何人,都要告发,否则便是亵慢。” 在《论语·子路》中也记载了孔子对于子告父的态度: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躬者异于 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苏格拉底对于游叙佛伦,是想让他说清楚控告父亲的根据,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兴趣 点也是在“虔敬”本身。苏格拉底宣扬知识即美德,是比亲属伦常关系更为重要的,他启迪 青年立身处世要独立思考合乎理智,这就动摇了当时雅典子女必须服从父母的传统伦常。他 没有对控告父亲的儿子斥责。他指出:美德即是知识,知识包含一切的善。苏格拉底把美德 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使道德成为科学的对象,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 孔子则直接就表示了反对,认为父子之间是应该相互袒护的,并表达了对儿子指证父亲 的谴责。孔子认为父子之间的“亲情”,是高于社会公德的,道德的判断标准,是在于“情”。 而苏格拉底则认为,判断的标准在于 “理”。如果游叙佛伦能够论证控告父亲是合理的,那么, 他就是有道德的,是虔敬的,“虔敬”高于“孝”,也就是说,社会公德高于父子亲情,高于 “私德”。 有一点也需要注意:游叙佛伦控告父亲的罪名是:父亲害死了人命!而叶公乡党的那个 “直躬者”,只是证明了:父亲偷了羊。 另一个例子是孔子和苏格拉底对子弟不孝的处理。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既没, 新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曰∶‘安!’ ‘女安, 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 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阳货》) 宰我说不必守三年孝时,孔子一定是很气愤的,要不然也不会在宰我出去之后,骂他“不 仁” (骂“不仁”,而不骂“不孝”,可以看出孔子生气的程度)。孔子的论证根据,是用“情 感”本身来论述的。三年之丧的原因,不在别的,就在于父母对于孩子的关爱。作为儿女, 在父母去世的时候,守孝三年,表达的是对父母的感念哀思之情。这“情”是人人都有体验 的,也是没有什么可以运用理性思维的。这样做,便心安,不这样做,就于心不安,内心的 “安”与“不安”,似乎是孔子道德行为判断的标准。所以,在宰予回答“安”的时候,孔子 说,“女安,则为之!”。 “安”与“不安”,应该说是很个人化的范畴,最终是个人的心理

文档评论(0)

jyf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53235235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