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交流论基于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的命题
论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高考命题 黄牧航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huangmuhang@126.com 一、什么是基于历史课程标准的高考命题? 1. 旧课程:命题的思路和评分尺度完全由专业知识决定 新课程:命题的思路和评分尺度由专业知识和课程标准决定 《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中国古代史 先秦 1. …… 2. 夏、商、西周的政治与经济 3. 夏、商、西周的文化 《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历史(Ⅰ) 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 旧课程:由于教学大纲的模糊性,导致高考考什么决定中学教什么 新课程:由于课程标准的相对明确性,导致中学教什么决定高考考什么 3. 旧课程:高考试题的命题和解题思路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生学习方法决定着高考试题的命题和解题思路 4. 旧课程:命题的行为目标引导着学生的学习行为目标 新课程:命题的行为目标应该以课程标准的行为目标为基础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内容表述上总共提供了11个行为动词(了解、知道、欣赏、说明、认识、比较、列举、概述、简述、理解、探讨) 例:如果一颗子弹以100米/秒射穿一个敌人的头后,其速度变为50米/秒,请问子弹大约可以打穿几个敌人的头。 5. 旧课程:历史学科教育与思想教育并重,命题更看重专业引领 新课程:脱离价值观教育的专业学习是意义不大的,命题更看重观念引领 课程标准: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 对于好的教师,它是表扬的依据, 对于一般的教师,它是评价的依据, 对于差的教师,它是问责的依据。 二、为什么要追求基于历史课程标准的高考命题? 1. 摆脱高考引导教学的尴尬局面 2. 促进中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建立 三、为什么我们还不能够实现基于历史课程标准的高考命题? (一)历史课程标准存在着缺陷 1. 内容表述过分空洞。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 行为目标不明确。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内容表述上总共提供了11个行为动词(了解、知道、欣赏、说明、认识、比较、列举、概述、简述、理解、探讨),但这些行为动词究竟是什么含意?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我们完全不清楚。 3. 完全没有行为层次的要求。 无论是乡村中学还是沿海发达城市的中学,都弄不清楚自己的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是优良中差,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情况——几乎所有的中学都以中考或高考试题为标准,对全部的学生都一视同仁,拼命拔高。 4. 缺乏价值观念的指引。 (二)历史考试大纲存在着缺陷 1. 历史考试大纲与历史课程标准的共性 ①考试的目标应该以课程标准为基础 ②考试的范围不应该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 ③试题的设计应该考虑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善 2. 历史考试大纲与历史课程标准的差异 ①课程目标远远大于考试目标 ②考试大纲的考点应该比课程标准的内容更明确 ③考试大纲必须举例说明行为动词的涵义 ④考试大纲必须通过题型和题型示例的形式告诉学生考试的方式 (三)受高考试题难度的困扰 1. 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来命制题目 2. 提高新材料所包含的信息量 3. 提高思维能力目标的层次 4. 加大试题的阅读量 5. 创新试题的呈现方式 四、如何实现基于历史课程标准的高考命题? 提出一个完整的高中历史学科学业评价体系。 五、如何应对未能基于历史课程标准的高考命题? 文科综合与单科考试的异同 命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答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文科综合与单科考试的异同 1. 时间与题量不同 2. 题目的分值会增加 3. 题目的考点会更集中 4. 题目的难度会略为增加 5. 题型会保持稳定 6. 命题的思路保持稳定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命题背景——教材一纲多种 二、基本命题思路——新材料、新情境 新材料的题目 例(08广东):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拓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夫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织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