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趣味物理试验拾零摘要将分布在中国古籍中的一些趣味性浓
中国古代趣味物理实验拾零 摘要???将分布在中国古籍中的一些趣味性浓的物理实验收集拢来予以介绍,扼要地分析了实验原理与方法,指出其在当今物理学中的应用,对了解中国古代物理实验产生、变化、发展的历程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古代,趣味物理实验,拾零1、前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实践的民族。在中国古代,人们十分重视用实验去研究和检验物理现象与规律。这些实验构思奇特,设计巧妙,它们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至今仍然光彩艳丽。不过,物理学在古代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资料散布极其广泛,收集起来并不容易。本文从“趣味性”角度出发,从各种典籍中选出一些物理实验予以介绍,目的在于了解当今趣味物理实验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
2、?“虚管悬液”实验
唐代王冰(生卒年代不详)注解《黄帝内经素问》时指出:“虚管溉满,捻上悬之,水固不泄,为无升气而不能降也。”?[1]
意思是:用手指捏住空管的一端,将管中灌满水后倒过来,水不会从管中流出。因为外面的空气不能进入管中,所以管里的水不会流出来。
这就是“虚管悬液”实验,它证明了大气的存在:当管中充满水,水压小于或等于大气压,水就“悬”在管中。这个实验是从“瓶子倒水”实验演绎过来的。早在南北朝成书的《关尹子》一书就已指出:“瓶有二窍,水实之则倒泻,开一则水不下,盖不升则水不降。”[2]
意思是:在密封的瓶上开两个小孔,瓶中灌满水,水不会从瓶中倒出。若只在瓶中开一个小孔,水是倒不出来的。因为此时空气不能在瓶中对流。
这个实验,今常有教师在课堂演示,讲到大气压作功时,其实验就用“试管履行”来演示。
3、“瓶子喝水”实验
利用大气作功使瓶子“喝”水,这个实验见宋代俞琰(1258—1314)所写的《席上腐谈》一书:“剧烧片纸纳空瓶,急覆于银盆水中,水皆涌入瓶,而银瓶铿然有声,盖火气使之然也。又依法放人壮夫腹上,挈之不坠。”[3]
将剧烈燃烧着的纸片放入空瓶中里,迅速将瓶倒扣在装有水的银盆中,水就会涌进瓶里,并且铿然有声。这是火气引起的缘故。按这种办法把瓶扣在人腹上,瓶子会吸住腹肌而不坠落。
很明显,纸在瓶中燃烧,瓶内空气膨胀,空气从瓶中“跑”掉一部分。把瓶扣在水中,氧气燃尽,火焰也就熄灭,此时瓶内温度降低,压强减小,瓶外空气压迫盆里的水涌入瓶中。记载中尽管没有说明这是大气作用的缘故,但能指出“盖火气使之然”,这在当时已是了不起的事情。
记载大气作功的实验有许多,还在先秦时期,我国就用角法(今拔罐疗法)治病了,可见“瓶子喝水”实验并不“年青”。当今人们选择泡菜坛子,先在坛外沟槽中倒水,然后把燃烧的纸片丢进坛中,盖上坛盖,看沟槽中水是否被吸入盖内或坛腹,以此判别坛子是否漏气。其检测原理就是“瓶子喝水”的实验原理。
4、“纸人共振”实验
北宋科学家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中指出:“欲知其应者,先调诸弦令声和,乃剪纸人加弦上,鼓其应弦,则纸人跃,他弦即不动。”[4]
沈括的意思是:要想知道某一根弦的应弦,可以先把各条弦的音(依五音声阶)调准,然后剪纸人放在这根弦上。这样一弹它的应弦,纸人就会跳动,弹其他弦,纸人则不动。
这就是著名的“纸人共振”实验。所谓共振,是指一个物体振动的时候,另一个物体也随着振动的现象。发生共振的两个物体,它们的固有频率一定相同或成简单的整数比。如弹动“哆”弦,别的“哆”弦也动,弹动“咪”弦,别的“咪”弦也动。
其实,早在沈括以前,就已经有人做过“瑟弦相应”实验,战国时庄子(前365—前286)在他的著作中就提到一个叫鲁遽的人:“为之调瑟,废(置)于一堂,废于一室,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5]只不过“纸人共振”实验更为直观和有趣罢了。
5、“铜瓮雷鸣”实验
西汉刘安(前179—前122)在《淮南万毕术》中云:“铜瓮雷鸣。”其注曰:“取沸汤置瓮中,坚塞之,内于井中,则作雷鸣,闻数十里。”[6]
意思是:把开水倒进铜瓮里(但勿倒满),将铜瓮密封后丢入井中,声似雷鸣,数十里也能听到。铜瓮怎能“雷鸣”?原因可能有两种:第一,铜瓮在下沉过程中,瓮内水面之上蒸气遇冷降温凝结,压强减低,水的沸点随之降低,水再次沸腾作响,这是“遇冷反沸”现象;第二,若瓮壁极薄,当瓮内压强降低时,受大气压加水压的作用,铜瓮向内破裂,造成爆炸,声似雷鸣。
上述两种现象,不管是“遇冷反沸”还是“压缩爆炸”,都是通过空气冷凝的方法达到做功的目的。现中学演示“压缩爆炸”实验已用铁皮盒替代铜瓮,实验时因条件限制不在水中而在空气中进行。至于“遇冷反沸”,则是将烧瓶内水烧开后稍冷却,再在瓶外浇冷水降温减压来实现。
6、“循烟燃烛”实验
姜岌(生卒年代不详)在《续古文苑》一书中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今燃一烛在上,一烛在下,灭下烛使烟相当,则上烛之炎,循烟而下,燃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