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挫折—侵犯理论的研究屈朝霞童玉林路红红陆耀明-北大法宝.PDF

基于挫折—侵犯理论的研究屈朝霞童玉林路红红陆耀明-北大法宝.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挫折—侵犯理论的研究屈朝霞童玉林路红红陆耀明-北大法宝

同伴交往、学业成绩对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 ——基于挫折—侵犯理论的研究 屈朝霞;童玉林;路红红;陆耀明 【内容摘要】挫折—侵犯理论指出,当个体受到挫折时,很有可能发生攻击行为。基于调研数据, 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儿童青少年在同伴交往和学业成绩 方面遭受挫折更容易激发攻击行为。为了减少和防止儿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进而避免青少年犯罪低 龄化、团伙化和暴力化的趋势,提出了改变家长和学校认知、改善学校和家长教育方式等措施。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同伴交往;学业成绩;挫折侵犯理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的趋势,其成因研究逐渐成为个体发展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领域的重要课题。有心理学研究表明,攻击行为与犯罪行为具有直接联系, 从小攻击性越强的孩子,长大后往往越容易犯罪。因此,将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对 象,可以为改善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提供借鉴。 攻击行为是指能引起别人对立和争斗的、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当受挫时采 取打人、咬人、冲撞别人、夺别人东西、扔东西等方式以吸引他人注意。挫折—侵犯理论(frustrated - ag­ gression theory)认为,挫折是一切侵犯行为的前提,①那么具有攻击行为倾向的儿童青少年也就比较容 易出现犯罪行为。当然, “有较多冲突的双方关系中既有较多的主动性侵犯行为,又有较多是反应性侵 犯行为。”是否出现主动性攻击、攻击行为的强度和影响还取决于个人性格特点、人际关系以及同龄群 体。②儿童青少年正处于心智发育阶段,缺少自控性与稳定性,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的危险因素在其 行为习得过程中容易发挥助推作用,使得这一群体容易表现出异常行为,这些行为以攻击行为为主。儿 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已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攻击行为不仅影响他人,更会妨碍儿童青少年的健 康成长,影响人际交往能力和正常的学习能力,还导致犯罪率的攀升,给国家未来人才的培养增加了困 难。本文以挫折—侵犯理论为研究基础,从同伴交往和学业成绩角度入手,对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 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发掘这类群体的新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思路,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及 时发现并遏制不良行为的发生,为儿童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文献综述 挫折—侵犯假设是由约翰 ·多拉德(John Dollard)、米勒(Miller) 以及他们的同事于1939 *屈朝霞,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 。 **童玉林,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路红红,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 陆耀明,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项目,11CGL07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11CGL066)、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20100480115)、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201104010)、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JRS-2011 ­ 2046)、 (一般项 目)河北省社会发展研究课题(201103122 )、 ( 201103100)部分成果 ①王恩界、乐国安 : 《社会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探析》,载《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3期 。 ②Rober t Cohen, Yeh Hsueh, Kathryn M. Russell, Glen E . Ray. Beyond the Individual: A Consideration of Contex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gression.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2006 (11) :349。 北大法律信息网 / 北大法宝/ 的,该理论认为,侵犯总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挫折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①之后,许多学 者对此论点提出疑问,认为有些人受挫后并没有出现攻击行为,无法用挫折—侵犯理论来解释。针对这 一现象,Miller等人做了一些修正,提出了挫折可能会诱发各种反应,攻击行为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② 由此看来,挫折并不一定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如下图1所示,在经典挫折一攻击理论下,不同性格 的 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性格畏缩、胆小的人在遭受挫折阻碍的时候就可能会选择非攻击类的反应,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