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 社会知觉
预言自我实现效应: 对一种情境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的观念成为现实。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Rosenthal, 1968): 也可能朝向坏的方向 智商分数 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 面对信息密集、需要做无数决定的环境,我们总是选择走捷径。 人类是认知吝啬者——我们总是尽力保存自己的认知能量。 认知启发式(cognitive heuristics):并不对关于他人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用快速,且不费力的方式来作出复杂决定或进行推论。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 表征性启发:由相似性做判断 例:和新邻居聊天时发现她穿着传统,家里井然有序,有一个很大的书房,看上去比较文雅。后来你发现她从不提及她以什么维持生计。她是生意人、医生、服务员、舞蹈演员还是大学教师? 基本概率错误:运用代表性启发容易过分强调某种决策选项的典型性而忽略其发生的概率。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 可用性启发:我能想起的就一定是重要的。 人们倾向于根据那些容易被回忆和联想的信息进行判断的现象。 第一个字母是K的单词多还是第三个字母是K的单词多? 坐火车与乘飞机,哪个更安全? 医学院学生经历“医学院学生综合症”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 c.调整性启发:盲目相信表面信息 人们以一个数字或数值为起始点,并依据这个起始点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往往并不充分。 短时间内,估计1X2X……8的乘积,8X7X……1的乘积 一名法官,正要决定如何给一名被控犯了强奸罪的被告判刑,他可能会受到在大脑中偶然闪过的无关数字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总结: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因素 信息的先后顺序 个人的中心品质决定总体印象 知觉者的好恶 认知吝啬者 知觉者的情绪状态、投射、情感卷入 第四节 印象管理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的期望。 印象形成:信息的输入,形成有关别人的印象。 印象管理:信息的输出,对别人的印象形成过程发挥影响。 第四节 印象管理 二、情境同一性与自我表现 情境一致性(Situated Identity):每个社会情境都有一种合适的社会行为模式。人们在交往中,会进行印象管理,力求使自己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符合情境的要求,具有一致性。 情境和交往对象影响人的自我表现 人在不同人面前,其行为表现不一样。 交往目标(团结/竞争)决定人的自我表现。 第四节 印象管理 三、印象管理策略 自我美化——努力增加自己对他人的吸引力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外在修饰 特殊的自我美化策略:自我抬高、显示 他人美化——通过各种途径使他人感觉良好 角色获得(role taking):站在他人立场 相互支持,互利 特殊的他人美化策略:奉承、恳求、恫吓 第四节 印象管理 四、自我监控与印象管理 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 ,指个人为适应环境或符合他人的期望所进行的自我行为调整。 自我监控量表 高自我监控者:社交变色龙,成为合时宜的人 社会敏感性高 低自我监控者:讲原则,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一致,成为我自己,社会敏感性低。 第五节 归因与归因偏差 一、归因的概念 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解释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过程。 ——他/她为什么这么做? 第五节 归因与归因偏差 二、归因理论——(一)朴素心理学家理论 每个人都是朴素心理学家,致力于寻找行为的原因解释。 ——海德(F.Heider,1958) 海德认为,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 内部因素:个人因素,性格、态度、能力、努力等 外部因素:环境因素,背景、他人影响,工作难易、运气 海德的另一个重要贡献:与进行外部归因相比,我们对内部归因更偏好——他人行为的主要原因是他的性格特征。 第五节 归因与归因偏差 (二)相应推断理论——把他人的行为看作是持久特质的体现 琼斯和戴维斯(Jones Davis, 1965) 当他人的行为符合以下三个条件时: 自由选择的 低社会赞许性的 产生独特的非共同的效果 我们最可能认为这些行为反映了他们稳定的特质。——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可能对他们做出相应推断 第五节 归因与归因偏差 (三)韦纳的归因理论 韦纳(Weiner, 1974)研究了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提出成、败的归因包括两个维度: 第三个维度——可控性。控制点(Lo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