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第五章 2坡耕地水土保持林配置
二 植物篱(生物地埂、生物坝 ) (二)目的和适用条件 通过其阻截滞蓄作用,减缓上坡部位来的径流,起到沉淤泥沙、淤高地埂、改变小地形的作用 适用于地形较平缓,坡度较小,地块较完整的坡耕地 当降水强度为50—70mm时,白茅生物地埂可使地表迳流含沙量减少44.6%,黄花菜生物地埂减少含沙量31.6%;生物地埂可平均减少土壤侵蚀量30.45%。 在香椿保土地埂带的设置上,采用高密度带状造林,矮林培育等技术,将保土和椿芽生产结合起来。 梯田地坎造林注意事项 梯田地坎 扦插造林的树种: 红柳、杞柳、乌柳 植苗造林的树种 紫穗槐、胡枝子、桑树、白蜡、文冠果 播种造林的树种 柠条、文冠果 扦插造林注意 扦插的角度位于铅垂线与地坎斜面垂线之间 * * 第三节 坡耕地水土保持林配置 一 水流调节林带 (一)目的与适应条件 分散、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增加渗透,变地表径流为土内径流 改善小气候 控制风蚀 适用于坡度缓,坡长长的坡耕地 一 水流调节林带 (二)配置原则 沿等高线布设,与径流线垂直,发挥吸收和调节地表径流的能力。 林带占地面积尽可能的小。以不超过坡耕地的1/8—1/10为宜 一 水流调节林带 (三)配置技术 1.坡度与配置 1)坡度小于3°的坡耕地 按农田防护林配置 2)坡度为3°--5°的坡耕地 沿径流中线设置走向 3)坡度很陡(>25°--30°)的坡耕地 按等高线布设 一 水流调节林带 (三)配置技术 2.地形与配置 1)凸形坡 林带设在坡的中下部 2)凹形坡 不易农用,应全面造林 3)直线形坡 林带设在坡的中部 4)复合型坡 在坡度明显变化的转折线 上设置林带 (三)配置技术 2.地形与配置 1)凸形坡 林带设在坡的中下部 2)凹形坡 不易农用,应全面造林 3)直线形坡 林带设在坡的中部 4)复合型坡 在坡度明显变化的转折线 上设置林带 一 水流调节林带 (三)配置技术 3.林带的数量、间距、宽度和结构 1)数量和间距 坡度为3°--5°的坡耕地 每隔200—250m配置1条 坡度为5°--10°的坡耕地 每隔150—200m配置1条 坡度为10°以上的坡耕地 每隔100—150m配置1条 坡长< 100—150m 不配置防护林带 配置灌木带 一般间距60—120m 一 水流调节林带 (三)配置技术 D=AK1+BK2+CK3/hL (三)配置技术 3.林带的数量、间距、宽度和结构 2)宽度 一 水流调节林带 (三)配置技术 3.林带的数量、间距、宽度和结构 3)结构 以紧密结构 乔灌木混交型 在迎水面多栽2—3行灌木 二 植物篱(生物地埂、生物坝 ) (一)定义 一般称由灌木带的植物篱为生物地埂 由乔灌草组成的植物篱为生物坝 沿等高线配置的密植植物组成的较窄的植物带或行(一般为1—2行),带内的植物根部或接近根部处相互靠近,形成的连续体 二 植物篱(生物地埂、生物坝 ) 1. 配置原则 植物篱(如为网格状系指主林带)应沿等高线布设,与径流线垂直 在缓坡的地形条件下,植物篱间的距离为植物篱宽度的8~10倍。 (三)配置技术 二 植物篱(生物地埂、生物坝 ) (三)配置技术 2. 配置方式 灌木带:由1~2行组成,密度以0.5m×1m或更密;北方树种多选择紫穗槐、杞柳、沙棘、沙柳、花椒等;南方箭麻、火棘、马桑、桑、茶 等 2) 宽草带:黄土高原缓坡丘陵耕地上,可沿等高线,每隔20~30m布设一条草带,带宽2~3m。草种选择紫花苜蓿、黄花菜等,南方岩兰草等 3) 乔灌草带 :在黄土斜坡上根据坡度和坡长,每隔15~30m,营造乔灌草结合的5~10m宽的生物带。一般选择枣、核桃、杏等经济乔木树种稀植成行,乔木之间栽灌木,在乔灌带侧种3~5行黄花菜,生物坝之间种植作物,形成立体种植 4) 灌木林网 :适用于北方干旱、半干旱水蚀风蚀交错区,既能保持水土,又能防风固沙。灌木林网的主林带沿等高线布设,副林带垂直于主林带,形成长方形的绿篱网格。每个网格的控制面积约0.4hm2 5) 天然灌草带:利用天然植被形成灌草带 适用于低山缓丘地区、山间缓丘或缓山坡的坡地 三 梯田地坎(埂) 防护林 (一)目的和适用条件 提高土地利用率、防止梯田地坎(埂)冲蚀破坏、改善耕地的小气候条件、增加收入 负效应:串根、萌蘖、遮荫、与作物争肥争水 (二)土质梯田地坎(埂)防护林的配置 1. 梯田地坎上的乔灌配置 1)坎上配置灌木 1~2行 地坎高度的1/2或2/3处 每年或隔年平茬,晚秋进行 2)坎上配置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