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61、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61、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

请大家翻开第2页读一读 考古发现带来的惊喜 (1)、美国某杂志报道,在德国南部一个村庄,发掘了一座公元前500多年的墓葬,内有用中国蚕丝绣制的饰品 (2)、1949年,前苏联考古学家在阿尔泰斯克自治省的一座古墓中发掘出精致的中国刺绣被面,上面有用彩色丝线绣出的凤凰图案,时间大约为公元前478年 通过上面两则报道,你有什么惊喜发现,又有怎样的思考? 中外交往的时间久远、传播距离远、 中国古文化灿烂、优秀的纺织工艺得到世人珍爱 问一问 中国的丝绸为什么会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外国?它们是怎样到国外去的呢? 答: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张骞(qiān)出使西域开辟了连通中西方的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形成了路。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张骞开辟了这样一条路,沟通了中国与欧亚的交往。这就是——中国古丝绸之路。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古代,探访丝绸之路,去看看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 一、丝路驼铃 阅读课本第二页的相关资料,了解丝绸之路。 思考问题: 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哪里?它经过了哪些地区? 我们来了解丝绸之路的由来吧 我们来了解丝绸之路的由来吧 丝织品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 丝绸之路:我国商人运送从各地收集的生丝、绸缎从长安出发,向西行进,穿过河西走廊,最后到达西方各国。这条以运送丝织品为主的商路被世人称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意义 它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 它打开了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窗口,打通了古代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交融的通道。 沿着丝绸之路,我国不断有人走出国门,同时也不断有外国人到我国来经商、学习、考察。 伟大的先行者们 马可·波罗(元代) 利玛窦(明朝) 汤若望(明、清) 南怀仁(清代) 马可·波罗,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将地大物博的中国向欧洲人作出报道的人,他在他的游记中记载了我国40多处的城市地方,对当时中国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作了详细描述。 互相交流物品和文化 大宛国的特产—汗血宝马 敦煌莫高窟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cuǐ càn)的文化明珠。 问一问 唐僧的原型是谁? 他? 古今丝绸路,同为交流桥 新丝绸之路:从太平洋西岸中国连云港开始的陇海、兰新铁路,沿着当年的“丝绸之路”不断延伸,经中亚和欧洲各国直到大西洋,构成,构成了一条对亚欧大陆经贸活动发挥巨大作用的新“丝绸之路”。 重走丝路——吴朝晖 请大家翻开第5页,欣赏吴朝晖的《重走丝路》 海上交流 海上交流 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不仅通过“丝绸之路”这样的陆上通道联系世界,而且在海上也有着频繁的对外交流往来。 较早的海上交流是从中日交流开始的。 日本遣唐使 唐朝建立后,日本遣唐使12次通过东海岸线到达中国。 图为日本遣唐使在长安学习的情景。 问一问 日本为什么要派遣使者到中国? 1.因为当时我国非常强盛。 2.日本遣唐使到达中国后,他们全面学习中国文化,回国后,他们中许多人参与了国政,并把唐代的文化制度介绍到日本,对日本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鉴真东渡 他是唐代高僧,东渡日本,将包括中医药学等中国文化科技传给日本。 他六次东渡,最终实现了宏愿,日本人称他为“过海大师”。 随着我国航海技术的提高,我国人民交流的范围更大,交往更深入了。 郑和下西洋 请大家快速阅读:郑和下西洋! 拓展空间:郑和下西洋资料 第一次:明永乐三年,明成祖派郑和及副使王景弘等出使西洋 。 第二次:明永乐五年至七年,在郑和回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洋了 。 第三次:明永乐七年九月,郑和统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往诸番国开读赏赐 。前三次出使都是在东南亚和南亚一带航行,行至古里而返航。 第四次:明永乐十一年至十三年,郑和远航至阿拉伯-波斯湾、红海、东非海岸一带。 第五次:明永乐十五年至十七年,出访占城、爪哇、满剌加、锡兰、柯枝、古里、阿丹。 第六次:明永乐十九年至二十年 ,此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务是送忽鲁谟斯等16国使臣返国。 第七次:明宣德六年至宣德八年 ,此时明成祖及仁宗已逝,郑和年已60岁,仍率27550人的船队远航。郑和就在此归途中病故,遗体由随船官兵运载回国,葬于南京中华门外牛首山下。 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发展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大家请做完P7下面的小练习 1. 当时,我国航海技术很发达。 2.郑和熟悉航海、热爱航海,又是虔诚的穆斯林,希望去麦加朝圣,有强烈的精神动力。 3. 当时国力强盛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