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第七章自动识别技术与RFID
被动式标签(Passive Tag):因内部没有电源设备又被称为无源标签。被动式标签内部的集成电路通过接收由阅读器发出的电磁波进行驱动,向阅读器发送数据。 标签分类 主动标签(Active Tag):因标签内部携带电源又被称为有源标签。电源设备和与其相关的电路决定了主动式标签要比被动式标签体积大、价格昂贵。但主动标签通信距离更远,可达上百米远。 半主动标签(Semi-active Tag):这种标签兼有被动标签和主动标签的所有优点,内部携带电池,能够为标签内部计算提供电源。这种标签可以携带传感器,可用于检测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是否移动等。然而和主动式标签不同是它们的通信并不需要电池提供能量,而是像被动式标签一样通过阅读器发射的电磁波获取通信能量。 阅读器 天线 标签 频率 体积小且形状多样 耐环境性 可重复使用 穿透性强 数据安全性 RFID标签与条形码相比的优点? 频率 RFID频率是RFID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参数指标,它决定了工作原理、通信距离、设备成本、天线形状和应用领域等因素。 按照工作频率的不同,RFID系统集中在低频、高频和超高频三个区域。 阅读器 天线 标签 频率 低频(LF)范围为30kHz-300kHz,RFID典型低频工作频率有125kHz和133kHz两个,该频段的波长大约为2500m。低频标签一般都为无源标签,其工作能量通过电感耦合的方式从阅读器耦合线圈的辐射场中获得,通信范围一般小于1米。除金属材料影响外,低频信号一般能够穿过任意材料的物品而不降低它的读取距离。 高频(HF)范围为3MHz-30MHz,RFID典型工作频率为13.56 MHz,该频率的波长大概为22米,通信距离一般也小于1米。该频率的标签不再需要线圈绕制,可以通过腐蚀活着印刷的方式制作标签内的天线,采用电感耦合的方式从阅读器辐射场获取能量。 频率 阅读器 天线 标签 频率 超高频(UHF)范围为300MHz-3GHz,3GHz以上为微波范围。采用超高频和微波的RFID系统一般统称为超高频RFID系统,典型的工作频率为:433MHz,860-960MHz,2.45GHz,5.8GHz,频率波长大概在30厘米左右。 严格意义上,2.45GHz和5.8GHz属于微波范围。 超高频标签可以是有源标签与无源标签两种,通过电磁耦合方式同阅读器通信。通信距离一般大于1米,典型情况为4-6米,最大可超过10米。 频率 阅读器 天线 标签 频率 第四节 基于RFID标签对物体的唯一标识特性,引发了人们对实物互联网(物联网)研究的热潮。 物联网是通过给所有物品贴上RFID标签,在现有互联网基础之上构建所有参与流通的物品信息网络。 物联网的建立将对生产制造、销售、运输、使用、回收等物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以及政府、企业和个人行为带来深刻影响。 通过物联网,世界上任何物品都可以随时随地按需被标识、追踪和监控。物联网被视为继Internet后IT业的又一次革命。 第四节 RFID与物联网 本章小结 内容回顾 本章对常见的自动识别方法和技术做了介绍,包括:光学符号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生物计量识别技术、IC卡技术、条形码技术和RFID射频技术 本章重点讲述了RFID技术,包括RFID历史和现状、RFID技术剖析。 本章小结 重点掌握 光学符号识别技术的基本概念,语音识别的流程,虹膜识别的特点,指纹的整体特征和局部特征。 IC卡系统的构成及分类方法。 条形码的分类,一维条形码的组成,条形码模块的概念;一维条形码的基本参数及工作原理,二维条形码与一维条形码的比较,常见的一维条形码和二维条形码编码。 RFID的概念与现状。 RFID系统的组成,RFID标签的优点和特点,RFID标签的存储方式及分类,RFID系统的常见频率及其优缺点。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 ——牛顿 Thank you! 3G及物联网通信技术 第七章 自动识别技术与RFID 内容回顾 上一章介绍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核心技术,主要特点和应用前景。把物联网分为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管理服务层和综合应用层四层。 本章介绍自动识别技术和RFID,重点讨论RFID组成、分类。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自动识别技术 RFID的历史和现状 RFID技术分析 RFID和物联网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自动识别技术 RFID的历史和现状 RFID技术分析 RFID和物联网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