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AD与CAM课件第一章
1952年首次研制成功数控(Numerical control,NC)机床,该机床只需通过改变数控程序即可完成不同零件的加工,奠定了CAM的硬件基础; 1955年研制成功在通用计算机上运行的自动编程工具(APT)语言,实现了NC程序编制的自动化; 20世纪70年代后期,几何造型技术、图形显示技术和数控编程后置处理技术有很大的发展和应用,出现了加工过程仿真和加工程序检验系统。 CAM技术发展 挪威工业公司于1969年开发的AUTOPROS系统,这是最早的CAPP系统。 为克服派生式CAPP系统的缺点,创成式CAPP系统问世,如美国普渡大学在1977年开发的APPAS系统、美国普渡大学和宾州大学在1983年联合开发的TIPPS系统、德国阿亨大学在1980年开发的AUTAP系统等。 工艺过程涉及因素太多,全自动创成工艺规程通用系统仍在研究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创成式CAPP系统的研究转向具有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方面。 CAPP技术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提出了CAD/CAM集成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出现工程化CAD/CAM商品化软件:CATIA、UG—Ⅱ、Pro/E等; 20世纪90年代,CAD/CAM系统的集成度不断增加,特征造型技术的成熟应用,为CAD/CAM数据流无缝传递奠定基础,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集成。 CAD/CAM集成 集成化:将CAD、CAM、CAPP模块集成为一个系统,设计人员可利用CAD建立的产品数据模型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确定产品设计,自动生产产品的数据模型并存放在系统数据库中,再由系统对存贮的产品数据模型进行工艺设计及数控加工编程,并直接控制数控机床进行加工制造,从而使产品设计、制造和分析测试一体化。 智能化:将人工智能技术和CAD/ CAPP /CAM技术融为一体,使CAD/ CAPP /CAM系统具有人类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具有学习、推理、联想和判断能力,给予设计人员有效的帮助。 CAD/ CAPP /CAM系统发展趋势 网络化: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不同地点的CAD/ CAPP /CAM系统工作站和服务器按一定网络拓扑结构连接起来,实现不同设计信息的快捷、可靠交换,共享网络的软硬件资源,降低产品开发设计成本,加速产品设计进程。 虚拟化。借助三维可视的交互环境,对产品从设计、制造装配全过程进行仿真,保证产品设计和制造一次成功。 试验结果及分析 斜叶式搅拌桨匀速150 r/min搅拌效果 几何非对称大叶片式搅拌桨匀速150 r/min搅拌效果 几何非对称大叶片式搅拌桨变速搅拌效果 ③ 优化设计 模具材料:选用法国AXSON公司ESSIL291型硅橡胶 树脂材料:选用法国AXSON公司聚氨酯硬质树脂UP5170 材料选择 试件特点:薄壁、复杂 要求:产品完整,气泡较少,表面质量好 CAD/CAM系统应具有优化求解的功能,也就是在某些条件的限制下,使产品或工程设计中的预定指标达到最优。 优化设计包括:产品零件结构的优化,工艺参数的优化 … 例一:工艺参数优化 正交实验表 因素水平 浇注速度 (r/min) 浇注压差 (MPa) 消泡参考值 (%) 材料温度 (℃) 模具温度 (℃) A B C D E 1 3 0.006 0.3 25 60 2 4 0.007 0.4 30 70 3 5 0.008 0.5 35 80 4 6 0.010 0.6 40 90 质量指标 质量指标 所衡量的质量特征 体积收缩率 表面质量 最大翘曲量 气穴含量 气泡数量 重量 致密程度 有限元分析 a)工艺参数变量与体积收缩率评价指标间的关系 b)工艺参数变量与平均剪切速率评价指标间的关系 C)工艺参数变量与气穴含量评价指标间的关系 试验验证 试验模具 实验 材料温度℃ 模具温度℃ (Kpa) 第一组 25 90 600 第二组 30 70 800 第三组 26 69 1000 试验结果分析 例二:床鞍结构优化 (a) 静力变形 (b) 一阶模态振型 (c) 二阶模态振型 (d) 三阶模态振型 设计变量 L/mm D/mm S/mm 初始值 260 450 482 优化值 186.8 426.5 433.9 优化方案 对比指标 初始方案 优化方案 变化率 质量/kg 215 198.3 -7.76% 变形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