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史研究:贌社制度之演变和其影响,1644-1737.pdf

台湾史研究:贌社制度之演变和其影响,1644-1737.pdf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臺灣史研究》 第十六卷第三期,頁1-38 民國九十八年九月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贌社制度之演變及其影響,1644-1737∗ ∗∗ 吳聰敏 摘 要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殖民政府於1642年開始,要求漢人到原住民社貿易必須 申請許可。1644年,許可証之價格由公開競標決定,這是贌社制度的起源。贌社 是對原住民與贌商交易課稅的制度,公開競標表示每年稅率可能不同。明鄭政府 延續贌社制度,但下淡水的鳳山八社改課徵丁口稅。1684年臺灣納入清國統治後, 此一制度又保存下來,但競標取消。目前文獻上對贌社制度之演變有一些誤解。 本文還原制度演變之過程,並討論此一制度之影響。 關鍵詞 :贌社制度,原住民,課稅,競標 ∗ 感謝幾位審查人對本文初稿的批評意見,讓本文得以免除一些基本的錯誤。本刊的助理編輯及執行 編輯也指出幾個錯誤,我也在此致謝。臺大經濟系的經濟史研討會與會者提供寶貴批評與建議,我 的研究助理高聿嫻與王篤盛細心閱讀與訂正文稿,我在此一併致謝。最後,我也感謝國科會提供的 研究獎助,NSC96-2415-H002-007 。 ∗∗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來稿日期:2009 年 5 月 7 日;通過刊登:2009 年 9 月 22 日。 2 臺灣史研究•第十六卷第三期 一、前言 二、從贌社到社餉 三、贌金、鹿產與 Favorlang 社 四、課稅負擔 五、平均每人稅額 六、結論:社餉制度之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前言 乾隆2年(1737 ),乾隆皇帝下令對臺灣的原住民減稅, 聞臺地番黎大小計九十六社。每年輸納之項,名曰「番餉」:按丁徵收, 有多至二兩、一兩有餘及五、六錢不等者。……所輸番餉即百姓之丁銀 也;著照民丁徵銀二錢之例,其餘悉行裁減。1 依據乾隆皇帝的曉諭,番餉是「按丁徵收」。以往許多學者也持此看法,例如, 2 3 伊能嘉矩認為「番課即丁口餉」。 陳秋坤也認為番餉是人頭稅。 Shepherd 引 用文獻上的說法,認為原住民的課稅在理論上來說是人頭稅(in theory a head 4 tax )。 但是,他對於各社之稅率有如此大的差異則感到奇怪,因此猜測稅率高 低是否與政治控制力與原住民生產力有關。 清治初期,臺灣的地方方志內記載對原住民課稅之制度,但內容都很簡略。 1 乾隆皇帝在前一年(1736 )先下令對臺灣的漢人減稅,參見六十七、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 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 ;1747 年原刊),上卷,頁 287 。 2 伊能嘉矩著、溫吉編譯,《臺灣番政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上冊,頁65 。 3 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裏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臺北: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頁21 。 4 John Robert Shepherd,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 109-111.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