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译者塑造的莫里哀形象.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译者塑造的莫里哀形象

中国译者塑造的莫里哀形象 【专题名称】外国文学研究 【专 题 号】J4 【复印期号】2010年06期 【原文出处】《东疆学刊》(延吉)2010年1期第83~88页 【英文标题】The Image of Moliere Created by Chinese Translators 【作者简介】徐欢颜,女,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博士生,主要从事中法文学关系研究,北京 100871 通过中译本的周边文本来考察中国译者笔下所呈现出来的莫里哀形象,重点勾画莫里哀形象的三个侧面:悲剧人生、战斗性和为艺术牺牲的献身精神,同时在探究形象塑造背后的深层原因之后,我们发现莫里哀异国形象的建构是在历史文化语境和译者个性的合力作用下产生的。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mage of Moliere in China through additional texts in Chinese versions translated by the Chinese translators. His tragic life, his fighting spirit and his sacrifices to art are emphasized. Meanwhile, the profounding reasons why the image was figured are thoroughly discussed. In the conclusion, the image of Moliere in China is creative combina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as well as the translators individual point of view. 【日??? 期】2009-05-20 【关 键 词】莫里哀形象/译者/悲剧人生/战斗精神the image of Moliere/translators/the tragic life/the fighting spirit/the sacrifices to art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0)01-0083-06 ????由于莫里哀在法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所享有的巨大声誉,中国译者开始译介他的戏剧作品,同时也借助中译本的前言、后记等周边文本为中国读者塑造了一个独特的莫里哀形象。本文试图勾勒出中国译者笔下呈现出来的莫里哀形象,同时尝试探究这一形象塑造背后的深层动因。 ????1.莫里哀的中国形象 ????1886年,陈季同在法国出版了《中国人的戏剧》(Le théatre des chinois)一书,这部著作是用法文写作的,目的在于向法国读者介绍中国戏剧。此书前言的开篇之句就是对莫里哀的赞颂: ????“莫里哀,这位人类最伟大者,堪称勇敢者的头领,他让所有无知做作、高傲自负、硬充才子的腐儒无地自容,他用讽刺取得的进步胜过多次革命的成果。[1](1) ????这段话可能是中国人对于莫里哀形象的最早评价。作者强调了莫里哀的斗争精神,此后的中国译者也格外看重莫里哀的这一品质。但《中国人的戏剧》一书的言说对象却是法国读者,此时,中国读者对莫里哀还全然陌生,因为晚清时期的中国人主要是通过译作来接触外国文学的,没有译作发表,无论原作者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占据如何重要的地位,都很难被异域的中国读者所了解。 ????五四时期,文学革命者激烈反对中国的传统旧戏,提倡借鉴外国话剧以建设中国的现代新剧。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莫里哀喜剧作品的增多,介绍莫里哀的文章也逐渐见诸报刊。[2]这些文章不仅介绍了莫里哀的生平与创作,而且也介绍了西方学界对莫里哀戏剧的评价。 ????然而二三十年代关于莫里哀的评价文章,大多数都是西方文学史著作中的转述和摘抄。这些文章中频繁出现的两个词语就是“大戏剧家”和“古典”。这种话语策略实际上是要借助作家的“文学声誉”以招徕读者。虽然称其是“大戏剧家”,当时却没有更多的中文译作可以证明其戏剧天才究竟体现在何处;将他摆在“古典”的位置,在文学进化论兴盛的五四前后无疑是“落后”、“保守”的代名词,虽然值得敬重,但是对中国当时正在进行的文学革命意义不大。直到焦菊隐、曾朴、陈治策以及李健吾这几个中国译者的出现,莫里哀形象才逐渐从一个空洞的“能指”变得具体化、实体化,具有了丰富的“所指”。分析这几位译者对于莫里哀的评述,可以发现他们所塑造的莫里哀形象有以下三个不同侧面: ????1.1 形象之一:悲剧人生 ????在介绍莫里哀的生平和创作时,以上几位中国译者都提到莫里哀既是伟大的喜剧创作者,同时还是优秀的喜剧表演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