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梁-201404_89130832.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组合梁-201404_89130832

楔块梁受力简图 楔块梁 变形规律? 楔块梁动画 楔块梁变形前后 F 平衡条件 x F/2 Q上 Q下 M上 M下 N上 N下 平衡条件: 变形协调条件 在小变形并忽略层间摩擦力时 F 结果处理 实验应力计算 单向虎克定律 理论应力计算 1.用平衡条件与变形协调条件计算截面内力; 2.按相应的正应力公式计算截面各点的正应力值。 报告要求 按常规格式书写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实验报告中应列出三种梁的原始实验数据,并计算相应的实验应力值(表格化),画出应力沿梁高的分布规律。 试根据各梁的实测应力分布情况,建立三种梁的理论计算模型并进行计算,画出应力沿梁高的分布规律。 将内力理论计算的结果与实验测量的值进行比较,并计算弯矩的相对误差,分析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三种形式梁和同一尺寸整梁的承载能力,并给出结论。 回答三道以上思考题。 实验小结,针对实验进行讨论,并对实验和实验室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分布曲线1 不正确画法 正确画法 分布曲线2 不正确画法 正确画法 * 另外,弯矩沿梁的轴向呈线性分布,最大弯矩作用在加力点处。综合以上两点,还可采用变截面组合形式的构件,如汽车板簧、鱼腹梁、发电厂的烟筒等 * 从整梁在三点弯曲时的应力分布规律。发现梁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时,材料的利用率很不合理,改进: 在弯曲应力实验中,我们已经测定了矩形截面的整梁在三点弯曲条件下,应力分布规律。发现正应力沿梁的高度不是均匀分布的,梁上下表面正应力最大。材料在利用上很不合理。为了合理利用材料,可采用改变构件的截面形状,如工字钢、槽钢等。。 * 多根有初曲率的钢板组合而成。通过增大变形量来达到减震的目的。 * * 工程实际中的梁的结构一般来说都是复杂的,形状也是多样的。为了便于同学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我们对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了简化。选择了截面尺寸相同的两根矩形梁组合成四种组合。通过实验分析比较它们的承载能力、内力分配及应力分布等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建立力学计算模型。 * 叠梁 (有两种组合:相同材料;不同材料,两梁之间不加约束。) 忽略两梁间的摩擦力,两梁之间的变形规律如何:与整梁一样 ?各变各的 ?介于两者之间 ? * 这是叠梁变形前后示意图 各变各的,各自有独立的中性轴。 因此对于叠梁而言,在三点弯曲状态下,如果忽略两梁之间的摩擦力,梁受力后在小变形时,可近似认为两梁接触面上的挠度一致,两根梁分别按照各自的变形规律变形,与整梁的变形规律一样,弯曲正应力公式仍然适用。 整梁到叠梁,可以想象用小刀切开整梁,一分为二。梁的两端由平面到错开,是因为整梁纵截面上存在剪力,使得不错开。切开后剪力消失所以错开。 * 平衡条件不能解出全部内力分量,加变形条件:上梁的下表面与下梁的上表面的曲率半径相同。试件的高度与曲率相比为无穷小量可忽略不计,因此可以认为上下两梁中性层的曲率半径一样,则有 叠梁的假想模型: 1.上下梁的挠度相等w1(x)= w2(x)。 2.上下梁中性层的曲率半径相等,ρ(x)=ρ(x),近似认为接触面的曲率一样,但曲率中心不共点。 3. ρ(x)+h/2==ρ(x)- h/2 ,隐含上下梁有共同的曲率中心。 4.有θ上= θ下,上下梁变形后,各自的左右端面相互平行。 5.任一截面上的转角上下梁一样, θ上(x)= θ下(x)。 6. u上=u下。 *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弯矩M与材料的性能和截面惯性矩有关。当两梁截面惯性矩相同和材料一样时,弯矩相等。当惯性矩相同认为ρ上=ρ下。材料不同时,弯矩与材料的弹性模量有关。 * 3.钢钢楔块梁,在钢钢叠梁的基础上两梁之间压入一对刚性楔块,楔块位于支座上方。 4.焊接梁,在钢钢叠梁的基础上,两梁的接触面的两端,采用坡口焊接。两梁的截面尺寸相同。 * 楔块梁;在两梁之间加入一对楔块,楔块作用是限制上下两梁的轴向变形。支座应位于楔块下方。 在忽略两梁间的摩擦力,楔块梁两梁之间的变形规律:1。与整梁一样?2。与叠梁一样?3。介于两者之间? * 下面观看楔块梁受力时的变形的动画效果。注意楔块梁两端加载前后的变化。 * 楔梁的假想模型: 1.两个梁交接面上的ε上(x)=ε下(x)。看4#,5#的应变接近程度,如接近则成立。 2. Δl上 = Δl 下 3.有θ上= θ下,上下梁变形前后端面始终是平面,不错开。 * 忽略两梁之间的摩擦力,截面内有四个未知内力,由平衡条件只能列出两个平衡方程式。 M总 = M上 + M下 N上 = N下 需要根据变形条件补充方程。在小变形时, 1.上梁下表面与下梁上表面的曲率半径相同。认为ρ上=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