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22.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22

文与可墨竹图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进士,四年后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凤翔府判官。神宗熙宁初年,他在朝任职,因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多有不同,请求外调,被派任杭州通判。三年后改任密州知州,接着又移知徐州和湖州。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经过四个月的牢狱生活后,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四年后,改贬汝州。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旧党得势,苏轼被召回朝,官职由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苏轼被当作旧党要员加以处置,贬到时为瘴疠之乡的岭南,担任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州)安置。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迫使他垂老投荒,携幼子苏过告别家人,渡海抵达当时荒僻异常的儋州(今海南儋县)。元符元年(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得以内迁,北归途中因瘴毒发作病逝于常州。病逝前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概述了后半生处于新旧两党夹击陷害之状,表现出对成灭流转人生的放旷之意。 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的旷世奇才,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代诗歌之新面;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创豪放派之格范;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至八大家之峰巅。此外,其书法、绘画等都取得很高成就。苏轼以其人格魅力及文学艺术上的杰出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等。 二、题解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三、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 第1层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第2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第3层 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第1件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2件 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3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第三段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 四、艺术特色分析 1.主线贯穿中极文章变化之美。 (1)文贵变。 《易》曰:“虎变文炳,豹变文蔚。又曰:“物相杂故曰文”。故文者,变之谓也。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东坡能之。(刘大魁《论文偶记》) (2)文章分为三部分,? 以竹为主线。 一部分(论竹):文论体(玄妙高深,思辨之美); 二部分(记竹):记人记事散文,(轻松,风趣之美); 三部分(睹竹思人):哀祭文(抒情,深情之美) 2.细针密线相勾连。 密不容针,疏可走马 3、以乐衬哀: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有意识地通过昔日的嘻笑谑闹,反衬出今日失去挚友的孤寂。前段写得愈是热闹,后段的创痛感愈强。 因此,“畴昔欢笑之言”成为反跌入“废卷哭失声”的先决条件,必然成为全文着力的重心所在。 “袜材”的故事 “万尺竹”的三次斗智 “赦箨龙”时会心之笑 五、问题探讨 1、本文侧重于阐发“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创作思想,还是追述与文与可的深厚友谊? 2、文章主旨写理还是写情?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3、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文中记叙了与文与可的哪些事件,分别说明了文与可的什么个性? 4、文章第一节描绘了那幅画,其用意何在? 5、文章题目既然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为何作画经过描写甚少?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事侧面反映了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密,这与文章主旨有何关联 6、通过阅读苏文,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启迪和教益? * * 苏轼 王夫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