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地香港抗战电影.PDFVIP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地香港抗战电影.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香港抗战电影 赵卫防 一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香港电影在主题上虽叠合在内地电影文化的发展之中, 但内地电影在 30 年代形成的左翼电影文化对香港波及不大;香港影坛虽然充斥 着浓郁的教化意识,但那种充满着揭露、批判等意识形态色彩浓烈的左翼电影并 没有明显地呈现。然而,在 1931 年沈阳 9 ·18 事变和 1932 年上海 1 ·28 事变后, 香港影人的民族意识觉醒,开始拍摄抗战题材的电影,左翼文化也才随之展露。 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和港英当局的某种限制,这一时期的抗战电影尚不能直接表现 抗日主题,必须采用映射的表达方式,出现了《生命线》(1935)、《抵抗》(1936)、 《生力军》(1936)等作品。 这些影片中,大都没有鲜明的全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主题,也没有正面的抗战 战争场面,但却表达了民众“抗日救国”的真切诉求。如 1935 年大观影业公司 出品的《生命线》(导演:关文清,主演:吴楚帆、李绮年)表现了一个爱国工 程师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祖国筑成一条对国防和国计民生都有极大贡献的生命 线——铁路。影片的主题曲和插曲中都有抗日救国主题的映射。同年,“天一港 厂”还推出了大制作历史巨片《火烧阿房宫》(导演:邵醉翁,助导:文逸民等, 主演:桂名扬、谭玉兰),表现了秦统一之前从太子丹作为人质入秦到荆柯刺秦 失败这一阶段的历史故事。如影片广告所言:“剧情抓住了‘唯爱国才能救国, 不抵抗必致灭亡’十四个字……一言一语都蕴藏着救国雄心,同力共赴国难。” 1影片借古喻今,表现了抗战爱国的主题。此外,还有表现唯有抵抗才能救国、 唯有抵抗才能求生存主题的影片《抵抗》(编导:关文清,主演:何大傻、曹绮 文);表现一个女孩子为爱国不惜牺牲色相,协助捉拿汉奸的影片《爱国花》(1936, 总导演:邵醉翁,导演:文逸民,主演:黄剑波、梁雪霏);以及表现民族危亡 时一支生力军出生入死、舍身报国的影片《生力军》(主演:石友宇、林妹妹) 等。 二 1937 年“7 ·7 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全民抗战成为了时代主题而不再受 政治力量的限制,抗日题材影片也不用再“犹抱琵琶半遮面”。香港同胞热血沸 腾、同仇敌忾,开始大量拍摄表现民族抗战题材的影片,1937 年全年拍摄的 80 2 多部影片中,抗日题材就占了 25 部。 1937——1941 年香港沦陷期间,这类以进 步爱国为主题的抗战题材影片在香港电影中一直占据着主流,其抗战爱国的主题 愈加鲜明。 这一时期香港抗战题材电影的兴盛,也有着其产业因素。1937 年 “8 ·13” 战后上海沦陷,大批影人或南下香港,或转赴武汉、重庆,或因其他原因留下, 1 余慕云《香港电影史话》(第二卷),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 1997 年版,第82—83页。 2 王鸿基《香港类型电影初探》,载《中国电影年鉴—中国电影百年特刊》,中国电影年鉴社2005 年版, 第614 页。 中国电影工业形成上海、重庆、香港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电影的重新布局也改 变了香港电影的格局,主要表现为充实了香港电影的制作力量和资本。在南下香 港的影人中,其中既包括进步的左翼影人如夏衍、蔡楚生、司徒慧敏、欧阳予倩、 谭友六等,也包括大批商业电影的高手如任彭年、洪仲豪、但杜宇、陈铿然、洪 叔云、汪福庆等。上海影人的第一次南下,使得中国电影制作中心南移,他们为 香港影界注入了更强的创作力量和更多的资本,令香港电影制片公司数目激增至 3 70 多家。在香港沦陷前的七所片场中,有五所由南下的上海人经营。 他们开始 时大都投入了制作抗战爱国电影的圈子,但不久后开始了分化。不论如何,抗战 爱国电影在这一时期成为香港电影的主潮,这些影片和内地同时期的其他抗战电 影,共同构成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抗战电影的盛大景观。 在抗战电影的洪流涌现之前,内地南下影人和香港本土影人联合发起了关于 “国防电影”的学术讨论。这场讨论以及随后的抗战电影拍摄,反映了那个动荡 时代里香港电影人面对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爱国精神,同

文档评论(0)

xyl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