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师说》一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① ,六艺经传皆通②习之③,不拘于④时⑤ ,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⑥之。 ①古文:指先秦及秦汉散文。②通:普遍 ③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④于:介词,可译为“被”。 ⑤时:时俗 ⑥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⑥贻:赠送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时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1、人为什么要从师?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a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人非生而知之者。 思考: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师的必要性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 择师的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从两个角度阐释 思考: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孔子事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证明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思考题 1、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 全文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从两个角度阐释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2—3):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证一: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对比 论证二:择师教子与自身耻师对比; 论证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 夫之族耻师对比; 论证四: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4):交代写作缘由,赞许李蟠。 1、对比论证 论证方法 古之圣人——从师 今之众人——耻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耻学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耻相师 其智乃 反不及 通过三组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圣益圣 愚益愚 小学大遗 未见其明 3、引用论证 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说明从师学习的原则。 2、举例论证 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例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文章字词积累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他 代词,那些 代词,指圣人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副词,大概 前指士大夫,后表反问 一词多义 文章字词积累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4)句读之不知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6)君将哀而生之乎 (7)蚓无爪牙之利 (8)吾欲之南海 代词,他 代词,这些 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宾语前置句的标志 音节词,凑足音节 代词,我 助词,定语 后置的标志 动词,到 往 一词多义 其皆出于此乎 拜送书于庭 学于余(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介词,表比较, 比 介词,表被动,被 文章字词积累 一词多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老师 动词,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从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 文章字词积累 一词多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 舍相如广成传舍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动词,传递,传送 名词,客舍 文章字词积累 一词多义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吾师道也 3 道相似也 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 余嘉其能行古道 道理 道理 道德学问 风尚 风尚 文章字词积累 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pdf VIP
- 13-1 2024级财税大数据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VIP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 VIP
-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临床护理.pptx
- 2024-2025学年北京朝阳区四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含答案).pdf
- 化学反应工程第6章 气-液反应及反应器.pptx
- 管理工程系-财税大数据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VIP
- 新能源汽车技术(第二版)教学课件汇总全书电子教案(全).ppt
- [补车]囚于永夜by麦香鸡呢.doc
- 二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八大专项练习.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