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短文两篇—日、月》一巴金ppt
整体感知 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赏? “夸夫逐日,渴死炀场”,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明确: 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念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共同研讨 在文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却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做铺垫. 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冰冷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 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是指什么人?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延伸 收集有关“日”“月”的诗文佳句!!!! 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末尾为何引用“嫦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嫦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理想,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 * * 短文两篇 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当代作 家。 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0 年秋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1927年赴法 国巴黎求学,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时, 始用巴金的笔名。 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奖”,1983年获法国的荣 誉勋章,1985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授予他名誉外 籍院士称号。 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 主席、主席,上海文联主席,《上海文学》、《收获》等杂志主编。 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鲁、郭、茅、巴、老、曹”现代文学史上的6位文学大师如今只剩巴金,他成了硕果仅存的国宝。2003年11月25日是老人99岁生日,按照中国民间习俗为百岁寿辰。 自传: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 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 “下等人”中间 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 们的悲惨生活,在伪 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 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 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 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医治,我把这个大 家庭当作专制的王国,我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 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他们都是被腐朽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一 时的任性杀死的。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 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 倒是真话。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 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 代表作品:学术界公认巴金的创作有两个高 峰,第一个高峰是在1949年前,巴金写出了 诸如《灭亡》、“激流三部曲” 《家》、 《春》、《秋》“爱情三部曲”《雾》、 《雨》、《电》。长篇小说《寒夜》及短篇 小说《神》、《鬼》等20多部中长短篇小说。 这些小说影响了几代青年人,同时也奠定了 巴金在现代文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巴金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是在“文革”之后,他 用了8年时间写了150篇《随想录》,计有42 万字。巴金说:“五集《随想录》主要是我一 生的总结,一生的收支总账。”学术界认为这 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 “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 成就的散文作品,它的价值和影响,远远超 出了作品的本身和文学范畴。 写作背景: 当时,二战进一步升级,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更加疯狂地、大规模地侵略中国,大片国土沦为敌战区,抗日战争进入艰难的相持阶段。而国内的政治局势也变得十分复杂,国、共、日、汪之间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国的抗战前途,在许多人看来,波诡云谲,变幻莫测,悲观失望的论调甚嚣尘上。但同时,依然有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