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经》中弃妇诗
《诗经》中的弃妇诗;柏舟
汎彼柏舟,
亦汎其流。
耿耿不寐,
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
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
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
不可以据。
薄言往愬,
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觏闵闽既多,受侮不少。
静言思之,寐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心之忧矣,肸如匪肸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1.泛(Fan):泛,漂浮,漂流,随水冲走。 2.流:中流,水中间。 3.耿耿:有心事的样子;形容心中不安。鲁诗作炯炯,指眼睛明亮。 4.隐忧:藏在心底的忧愁,深忧。隐:痛 5.微:非,不是。 6.鉴:铜镜。 7.茹(rú如):吃,包容。 8.据:依靠。 9.薄言:语助词。愬(sù诉):同诉,告诉。 10.棣棣:上下尊卑次序井然,雍容娴雅貌;一说丰富盛多得样子。 11.选:同巽,屈挠退让貌。 12.悄悄:忧愁的样子。 13.愠(yùn运):恼怒,怨恨。 14.觏(ɡòu够):同遘,遭逢。闵(mǐn敏):痛,指患难。 15.寤:交互。辟(pì屁):通擗,捶胸。摽(biào鳔):捶,打。 16.居、诸:语助词。胡:何。 17.迭:更动。微:指隐微无光 18.澣(huàn浣):洗涤。 ;居:音“积”,语助词,同“乎”;诸:语助词。指光阴的流逝
全诗紧扣一个“忧”字,忧之深,无以诉,无以泻,无以解,环环相扣。五章一气呵成,娓娓而下,语言凝重而委婉,感情浓烈而深挚。诗人调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的运用更是生动形象,“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几句最为精彩,经常为后世诗人所引用。
俞平伯认为:“通篇措词委婉幽抑,取喻起兴巧密工细,在朴素的《诗经》中是不易多得之作。”(《读诗札记》) ;柏 舟
泛彼柏舟,
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
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
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
实维我特。
之死矢摩慝!
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司马迁曾经说过:“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诗中少女的悲叹,正是“痛极而呼天呼母之辞”(闻一多语)。 ;一、《诗经》哪些诗是弃妇诗?
邶风·日月、终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小雅· 谷风;二、弃妇诗产生的原因:
在中国古代,妇女在家中的地位主要取决于有没有子女。根据《大戴礼记·本命》,古代社会有七种休妻的理由(七出):无子、淫泆、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嫉、恶疾。
三不去:一是“有所娶无所归”(女方已无父母兄弟)不去;二是“与(夫)共更三年丧”(为男方父母服过三年丧)者不去;三是“先贫贱后富贵”者不去。;或以为男子喜新厌旧,不忠贞于爱情;
女性社会地位,尤其是经济地位低下。《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封建礼法的约束。《春秋谷梁传·隐公二年》:“妇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死,从长子,妇人不专行,必有从也。”
;召南·江有汜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以 ,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毛诗序:《江有汜》,美媵也。勤而无怨,嫡能悔过也。文王之时,江沱之閒,有嫡不以其媵备数,媵遇劳而无怨,嫡亦自悔也。
汜:江水决复入为汜。
《公羊传》注:诸侯之媵,八岁备数,十五从嫡,二十承事君子。未任承事,还待年父母之国。所以朱熹《诗经集传》是时汜水之旁,媵有待年于国而嫡不与之偕行者。其后,嫡被后妃夫人之化,乃能自悔,而迎之。故媵见江水之有汜,而因以起兴,言江犹有汜,而之子之归,乃不我以。虽不我以,然其后也亦悔矣。
;古代婚姻制度的一种风俗。周代,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夫人,女方须以侄(兄弟之女)娣(妹妹)随嫁,同时还须从另两个与女方同姓之国各请一位女子陪嫁,亦各以侄、娣相从,一共九人,只有夫人处于正妻地位,其余都属于贵妾。媵,相送,引申指陪嫁。诸侯和正妻如亡故或被休径,不可再娶,应由众妾中依次递补,此种制度称为媵妾或媵婚制度。天子媵嫁,与诸侯相似,唯媵嫁数目更多,连正妻共十二人。这一制度,体现了周人对嫡庶的严格区分,但同时也是对多妻的现像的承认,使其明确化和合理化。随着周王室权威的下降,战国时代有的诸侯行天子之制,一娶十二女,表示对周天子的蔑视,但仍被视作“僭越”的行为。至后来,有的甚至娶得更多,或一娶再娶,至此,媵妾制即走向没落。《公羊传·庄公十九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而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伺一聘九女。”《左传·成公八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