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墓地_族谱到祠堂_明清山东栖霞宗族凝聚纽带的变迁_王日根.pdf

从墓地_族谱到祠堂_明清山东栖霞宗族凝聚纽带的变迁_王日根.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从墓地_族谱到祠堂_明清山东栖霞宗族凝聚纽带的变迁_王日根

·专题研究 · 从墓地、族谱到祠堂: 明清山东栖霞宗族凝聚纽带的变迁 王日根 张先刚    :明中叶前后, 山东栖霞地区墓地系统在宗族整合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墓 上的谱系记录着家族世系, 墓地的空间布局遵循世系排列而昭穆有序, 墓地 祭祀活动制度化并形成 “房社会” 等组织, 从不同层面强化宗族的凝聚力。入清 以后, 族谱迅速在民间普及。清中叶以来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业的兴盛, 带动了 祠堂及其物质基础祭田的发展。祠堂延续并超越墓地系统, 成为宗族活动的公共 空间。栖霞宗族收族方式的变更, 是参与宗族活动的人群变更以及社会经济发展 的结果。 :明清 栖霞 宗族 学界普遍将祠堂、族谱与族田视为宗族组织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且始终起作用的因 , 甚 至视之为宗族组织的普遍模式, 即 “用祠堂、 族谱和族田这三件东西联结起来” 的家族组织, ① “从宋明以来, 直到全国解放前夕, 非常普遍”。 就华北宗族研究而言, 如杜赞奇、 杨懋春、黄 宗智、乔志强、 从翰香、 张思、周大鸣等均指出, 北方宗族发展不及南方, 宗族组织的影响亦 ② 远不及南方。 本文则着眼于自明至清中叶这一较长时段的山东栖霞区域, 认为栖霞宗族发展有 ① 徐扬杰:《宋明以来的封建家族制度述论》, 《中国社会科学》 1980 年第 4 期;《中国家族制度史》, 北 京:人民出版社, 1992 年, 第324—329 页。另有张海瀛:《明代谱学概说》, 《谱牒学研究》 第3 辑,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2 年;冯尔康:《清史谱牒资料及其利用》, 《南开史学》 1984 年第 1 期; 陈支平:《福建族谱》,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6 年;濑川昌久:《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族 ·风水 · 移居》, 钱杭译,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 年;陈瑞:《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堂的控制功能》, 《中 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7 年第 1 期。这些成果从各个方面论述了祠堂、 族谱和族田的作用。 ② 参见杜赞奇:《文化、 权力与国家:1900—1942 年的华北农村》, 王福明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 张雄等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第 90 页。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北京:中华书局, 2000 年。 乔志强:《近代华北社会变 迁》,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年。从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张思:《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农耕结合习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年;《近代华北农村的农家生产条件 ·农耕结合 ·村落共同体》, 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 野》, 北京:三联书店, 2004 年;《近代中国农村的村民结合与村落共同体———旧华北农村农耕结合形 成研究》,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编:《近代中国的乡村社会》,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周大鸣: 《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75 · 历 史 研 究 2008 年第2 期  时亦较兴盛, 宗族兴衰往往不是人们所经常强调的官方统治薄弱、 民间自治色彩较强的表现, 而是国家政策调整、 参与宗族活动的人群变更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与否的结果。不同时期的宗族 存在着凝聚纽带的明显差异, 并非自始而定、一成不变, 而是经历了收族方式的不断变更历程。 一、 明中叶前后:宗族以墓地为凝聚纽带 明中叶前后, 栖霞宗族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墓地及墓地祭祀活动而展开的。 () 在宗族发展史上, 谱系起着划分昭穆关系、统合族人的重要作用。明代以前纸质的族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