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亚区域分工与中国商品出口竞争力的演化经济学的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 黄阳华
内容提要:本文从演化经济学坚持的报酬递增和异质性的经济活动等理论出发,分析了东亚区域分工和中国商品出口竞争力绩效。首先,在产品细分的基础之上,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1992-2005年中国与东亚经济体之间商品出口的相互关系。其次,本文建立了一个评估经济体出口结构的指标,用于比较各个经济体的出口竞争力。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第一,由于区域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使得中国与周边经济体同类商品的出口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并没有明显受到中国加入WTO的影响;第二,因为中国更主要是专业化于附加值较低的消费品和中间产品产业,在中国出口量迅速扩张的同时,中国的商品出口竞争力并没有明显提升,技术能力升级较为缓慢。
关键词:商品出口关系;出口结构指数;分工;创新;演化经济学
English Title: An Interpretation on East Asian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and China’s Export Comparativeness From Evolutionary Economics
东亚区域分工与中国商品出口竞争力的演化经济学的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从演化经济学坚持的报酬递增和异质性的经济活动等理论出发,分析了东亚区域分工和中国商品出口竞争力绩效。首先,在产品细分的基础之上,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1992-2005年中国与东亚经济体之间商品出口的相互关系。其次,本文建立了一个评估经济体出口结构的指标,用于比较各个经济体的出口竞争力。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第一,由于区域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使得中国与周边经济体同类商品的出口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并没有明显受到中国加入WTO的影响;第二,因为中国更主要是专业化于附加值较低的消费品和中间产品产业,在中国出口量迅速扩张的同时,中国的商品出口竞争力并没有明显提升,技术能力升级较为缓慢。
关键词:商品出口关系;出口结构指数;分工;创新;演化经济学
一、引 言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最为古老的问题。以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为基础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因难以把握贸易国之间由于分工带来的报酬递增而成为一种静态的理论。虽然上世纪70年代自“D-S”模型提出之后(Dixit and Stiglitz,1977),以规模经济、产品多样化和不完全竞争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不足(Krungman,1979,1980;Either,1982),但仍然继续保留了消费品、消费偏好和技术同质性假设,而没有反映国际分工迅速发展、产业链断裂化加剧等国际贸易模式的新变化。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演化经济学不仅认为报酬递增不是偶然的或者外生的现象,而是经济活动的常态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因此是一种动态化的理论。这种新的视角又进一步弥补了新古典和新贸易理论的不足。演化经济学还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熊彼特经济学等关于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基本观点,特别是经典发展经济学的“贸易条件悲观说”,(Singer,1950;Prebisch,1959;辛格,1990;普列比什,1990;Singer,1999),认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从事着不同“质量”的经济活动,造成一国经济的增长、收入分配和竞争优势不同,甚至是决定性的(Reinert,1999; Reinert and Daast?l,2004; Jia, 2006; 赖纳特和贾根良,2007)。①
正是因为演化经济理论与经济全球化兴起之后国际分工和全球贸易的新型态相吻合,同时由于认为经济活动具有“质量”上的差异,使得演化经济学不同于重拾报酬递增思想的新贸易理论,不仅在更大的理论解释力上,而且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也有启发价值。本文从演化经济学坚持的报酬递增和异质性经济活动两个理论出发,研究东亚区域贸易关系和评价东亚区域内成员的出口活动“质量”。
中国商品出口迅速增长给东亚其他经济体的贸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一直都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中国加入WTO引起了两次研究高峰。现有文献中主要的分析方法之一是利用总量贸易数据和标准的或者经修改的贸易引力模型。这类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利用贸易量或者市场份额变量的回归系数是否具有显著性,以及回归系数的正负性来说明中国与其他亚洲经济体之间商品贸易的关系。部分研究的结论认为是相互促进的关系(Ahearne et al,2003 ;Laila,2006;Razimi,2008②),也有些认为是相互竞争的关系(Bhattacharya et al,2001;Eichengreen et al,2004)。这类研究还包括了中国商品出口对不同发展程度的经济体商品出口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