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七讲.pptx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七讲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七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管理;图概括;第一节明清时期的文教政策;二网罗士人,禁锢思想 朱元璋很重视网罗士人,在率军起义过程中就罗致了一批文士。明王朝建立以后,更加重视人才的选拔。 为了禁锢士人的思想,加强文化专制统治,朱元璋还创设了八股取士,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必须以固定的格式“八股文”作文,而且不能发挥己意,必须以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 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颁布《四书大全》, 《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作为钦定教本,这也是禁锢士人思想的重要步骤,明朝还采取一系列的专制措施来禁止不同思想的传播,使人们只能遵从信服孔孟之道,程朱理学。 如国子学和地方官学都制定了严密的学规。 同时,明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用血腥的屠杀来扼杀知识分子的不同思想,使其臣服于明朝的统治。;明代文教政策的精神均为清朝所承袭。清朝不仅普遍发展经学教育,还大力开科取士,扩充科举名额。 清朝统治者在笼络士人的同时,也极力加强思想统治,不允许任何人对朝廷有丝毫不满的言论,对汉族知识分子更加注重防范,甚至大开杀戒。 总之:明清两代在文教政策上对知识分子采取又拉又打,恩威并重,软硬兼施的政策,最终的目的是要实行文化专制,禁锢读书人的头脑,压制他们的个性,遏制他们的反抗精神,使他们俯首帖耳,做封建统治下的忠臣顺民。明清文化专制政策,严重地摧残了知识分子的身心,钳制了他们思想,因此,在明清之际,就遭到了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的猛烈抨击。他们在对封建制度和为之服务的程朱理学,八股取士制度进行了全面批判的同时,提出了实学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对近代旧民主主义的政治革命和教育革新发挥重要启蒙作用。;第二节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考期在春季,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乡试和会试的考试内容大致相同,考试分为三场。第一场考试《 四书》义一道,每道限200字以上;经义四道,每道限300字以上;第二场考试论一道,限300字以上,判语5条,诏 (言告)表内科一道;第三场考试经史时务策5道,均限300字以上。 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期在会试一个月以后。殿试没有淘汰,只是通过考试把应试者(即贡士)排出名次。应试者均被正式赐出身“进士”。“进士”一般分为三甲:一甲有三名,赐“进士及第”,一甲第一名曰“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有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之后,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编修。;明清特别重视科举取士,明朝曾规定非进士莫入翰林,非翰林莫入内阁。明朝还规定,参加科举考试必须由学校出身,因此,科举对学校教育及学风具有直接的影响。学校完全成为科举的附庸,学生入学受教育,目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 二,八股文取士 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考试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 八股文源于宋代。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罢诗赋,贴经,墨义,采用经义取士,即以儒家经典为依据,阐发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思想。八股文把经义考试发展到了极端,规范化,标准化,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使它成为束缚士人思想的文化专制的工具,使其日益僵化而走上穷途末路。 明清八股取士,对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仅局限于训练八股文,学校完全变;成了八股文的于训练基地。读书人终日沉溺于八股的套术之中,严重地败坏了学分。 因此八股取士自明朝末年开始,不断遭到了早期启蒙思想家的猛烈抨击。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为代表,掀起了一场反对科举和八股取士的高潮。 但是,由于科举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适应封建专制制度的,因此,一直得以维持下去,直到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才得以废除。;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管理;(二)教育行政机构 明清时期,掌管全国教育行政的机构仍是礼部,其职能于隋唐时期的礼部基本一致,即管理全国学校,贡举等事项。 明清地方官学(包括地方的一切教育事务),由中央任命各省提学官(清朝称提督学政,学政或学院)全权负责领导,强调地方行政长官“不许侵伊职掌行事” 提学官还有考核府州县学教师的职权。 二,官学的管理 (一)学校管理体制 中央官学的行政机构仍然是国子监。不过,明清时期,国子监与太学,国子学,国学等名称,常常通用。明清国子监既是中央官学的行政机构,也是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的行政和教学机构的设备相当完备。 明代国子监隶属于礼部,清代在民义上是由皇帝直接管辖。 (二)教师的管理 1,对教师的要求与监督 明清教育的目的仍然是要培养“忠君”的官僚,因此,对教师道德,学问和言行的要求很高,监督也很严格。 教官若有怠惰失职,致使监生有戾规矩者,举察到官,定有责罚。 2,对教师的考核 明朝廷对教师的考核,既有和其他官吏相同的考满,考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