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指导 议论文阅读 第四部分 主观表达 第六讲 主观表达
主观表达
第六章 主观表达
第一节 技巧点拨
一、考查题型:
1、联系实际谈观点。
2、文中某个观点,你是否赞同,结合实际谈谈您的看法;
3、为什么说“……”?面对这道难题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
?4、你认为要真正做到“……”除选文所论述观点外,还应……?写出一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5、材料链接题:另给出一则材料,用文章中的观点评价,或考查材料可否成为文章中的论据等。
二、答题思路: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解答思路如下:
表明观点;
论证观点:首先用道理论证,引用名人名言 等等,其次要联系实际,最好用正反实例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语言要严密,表达有逻辑性。材料链接题要依据所问内容回答,避免答非所问。
?? 注意不同问法回答问题上的微妙差异:
(一)有人说“........”,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这种问法,在回答时,首先要判定命题者预设的观点对还是错,后面的回答方法,和前面讲过的一致,都从正面来回答。判定对错,主要考虑“有人”的观点和文章观点的异同,如果一致,就回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如果不一致,就回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后面用“因为”引出上面的答题方法即可。
(二)举例谈谈你在....上一般是怎样做的,并简要说说你这样做的理由。先明确自己是怎样做的——就是生活中的事例先说,然后运用剖析法,讲述理由,就是从文本中收集来的信息。只是要结合具体做法,夹叙夹议分析。
(三)极个别的时候,设题者故意考核学生的发散思维,设题的时候故意提出与论点相悖的观点,并让我们按照反方的身份参与辩论,结合生活实际来谈。
第二节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 “知入”与“知出”(2013甘肃兰州中考)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
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分)
?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5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部编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一等奖教学设计说课稿.docx VIP
- GB_T 39637-2020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土壤环境腐蚀性分类.pdf
- 聚硼硅氮烷合成、掺杂及SiBCN陶瓷应用研究.docx VIP
- 影像技术在麻醉科中的应用.pptx VIP
- 建筑工程图集 15J401:钢梯.pdf VIP
- 电信xx公司计算机系统应急预案演练方案_综合业务支撑系统(IBSS-CRM)_V02.docx VIP
- 尼康NIKON-AF-S 24-70mm f2,8D G维修操作手册.pdf
- 2024年中考物理专项复习:内能、内能的利用.pdf VIP
- 耳内镜微创外科技术PPT幻灯片.pptx VIP
- 肯尼亚市场行业分析.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