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 遗传学 第11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pdf

武汉大学 遗传学 第11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pdf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武汉大学 遗传学 第11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第11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本章仅讨论 1、转座因子的分类与结构特征 2、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与真核生 物的转座因子 3、转座作用的机制和遗传学效应 11.1 转座因子的发现与分类 11.1.1 转座因子的发现 1914年 Emerson 研究玉米果皮色素遗传,发现一种花斑果皮的突变 类型可发生多次回复突变,从而产生宽窄不同、红白相间的花斑。这种 花斑的产生在于突变基因的不稳定性,但如何不稳定他不得其解。 1938年 Rhoades 研究玉米籽粒糊粉层色素遗传,发现修饰的孟德尔 分离比:有色:斑点: 白色=12: 3:1,而这两个基因是不连锁的。他认为 基因A1 (控制色素)a1 表现为无色; 另一基因Dt (斑点)表型为有色斑点。 这样原品系的基因型为A A d d ,突变后产生了A a D d 的植株, 1 1 t t 1 1 t t 这种双突变植株自交就产生了上述比例(图11-1) 图11— 1 玉米花斑表型的遗传学解释 (a ) 由于转座因子而引起的玉米籽粒花斑的表型 (b) 最初认为玉米籽粒花斑形成是双突变的结果 但是什么因素导致或产生花斑呢?一种可能是在体细胞中产生了回 复突变a1 →A1 ,但大量的斑点需要很高频率的回复突变。 Rhoades用a a D _ (花斑)特殊无性生殖植物与a a 的植株测交, 1 1 t 1 1 结果有的后代完全是有颜色的,表明在亲本中每个斑点实际上是回复突变 的表型效应。 a1 成为首次发现的不稳定突变等位基因的例子,而这种等位基因的不 稳定性取决于不连锁Dt基因的存在。一旦回复突变发生,它们就变得稳 定了;即D 基因能离开A 基因,这时A 的表型不再改变。因而D 的缺乏 t 1 1 t 使得表型保持稳定。Rhoades发现了某些基因的不稳定性,而且这种不 稳定性是由另一个独立的因子所控制。但仍未揭示这种不稳定性的遗传 学机制,也缺乏实验证据 1940年至1950年 McClintock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冷泉港实验室工作 期间,研究了玉米胚乳的紫色、白色以及白色背景上带有紫色斑点这些表 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她发现花斑表型是不稳定的,并根据自己的遗传学和 细胞学研究结果推断“花斑”这种表型并不是一般的基因突变产生的,而是 由于一种控制因子的存在所导致的。 McClintock认为原来的C突变(无色素)是由一个“可移 动的遗传因子” ,即解离因子(dissociator )Ds 的插入所引 起,它插入到C基因中。另一个可移动的因子是激活因子Ac (activator ),它的存在激活Ds转座进入C基因或其他基因 中,也能使Ds从基因中转出,使突变基因回复,这就是著名 的Ac -Ds 系统。 McC lintock还发现Ds可导致所在位置的染色体断裂, 这种断裂可以通过细胞学和遗传学的方法加以检测。Ds存在 的玉米的9号染色体的一条臂上,该染色体一端带有结节( knob ),这一特征性结构极易辨认,在Ds 处易发生断裂。当 Ds插入C 基因后籽粒为无色,当Ac激活Ds从C 基因切离后, 则籽粒出现有色斑点,而且斑点大小取决于产生它的细胞分 裂次数。 染色体的断裂结果还会形成断裂融合 桥( breakage-fusion -bridge) 图11-2 Ds转座导致籽粒斑点表型 McClintock根据大量遗传学和细胞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