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皮瓣解剖实体图谱
皮瓣图谱
一、皮瓣的分类
二、肩胛部皮瓣
三、臂外侧上部皮瓣
四、臂外侧中部皮瓣
五、臂外侧下部皮瓣
六、臂内侧皮瓣
七、臂后侧皮瓣
八、前臂桡侧皮瓣
九、前臂尺侧皮瓣
十、前臂背侧皮瓣
十一、前臂背侧逆行皮瓣
十二、前臂腕上皮瓣
十三、手背桡侧逆行皮瓣
十四、手背尺侧皮瓣
十五、第1 掌骨背侧皮瓣
十六、示指背侧皮瓣
十七、腹股沟皮瓣
十八、股前外侧皮瓣
十九、股前内侧皮瓣
二十、股内侧皮瓣
二十一、股后外侧皮瓣
二十二、膝上外侧动脉复合皮瓣
二十三、臀下股后皮瓣
二十四、股后下皮瓣
二十五、膝内侧皮瓣
二十六、膝下内侧皮瓣
二十七、小腿内侧中 下部皮瓣
二十八、小腿前外侧皮瓣
二十九、小腿外侧皮瓣
三十、外踝上皮(筋膜)瓣
三十一、小腿后部皮瓣
三十二、足内侧皮瓣
三十三、足外侧皮瓣
三十四、跟外侧皮瓣
三十五、臀大肌肌(皮)瓣
三十六、三角肌肌(皮)瓣
一、皮瓣的分类
图1—1 直接皮血管皮瓣
发出皮血管的血管主干[2]位置较浅或居于肌腔隙内,皮动脉[3]发出后未
经过肌肉的间隙,也没有发出肌支,穿出深筋膜后,在皮下组织内行程较长,走
行的方向与皮肤表面平行,逐渐浅出,沿途分支供养皮下组织和皮肤。
图1—2 肌间隙(隔)皮血管皮瓣
发出皮血管的血管主干位置较深,都在肌层的深面。皮动脉[1]要通过肌块之
间的结缔组织间隙,沿途也可发出部分肌支[2],然后浅出到达深筋膜,穿深筋
膜后,分布至皮下组织及皮肤。
图1—3 主干带小分支血管皮瓣
有一条动脉主干[1]贯穿皮瓣供区全长,沿途发出数量众多、管径细小的分支
[2]供养皮大。当移植或移位这类皮瓣时,必须截取或移走一条粗大的血管主干。
图1—4 肌皮血管皮瓣
肌皮血管皮瓣是包含有肌肉及深筋膜的复合组织瓣,其轴心血管是由深部进
入肌肉的肌皮血管。肌皮血管有肌支、穿支和缘支3 种分支。
二、肩胛部皮瓣
肩胛部皮瓣的轴心动脉是肩胛下动脉——旋肩胛动脉——三边间隙皮支,具
有部位隐蔽、无毛、血管蒂解剖位置恒定、管径较粗、供区可直接缝合等优点,
是临床应用较多的皮办之一。带蒂转位用于腋窝瘢痕挛缩的修复、上臂中上段软
组织缺损的覆盖,如携带肩胛骨块形成的皮骨瓣,则可用来治疗伴有软组织缺损
的肱骨中上段骨不连及骨缺损。
图1—5 应用解剖
旋肩胛动脉多数起于肩胛下动脉(80%),少数(20%)起于其他邻近
的动脉。动脉在三边间隙内沿小圆肌[1]下缘走行,在肩胛骨腋缘分为冈下窝支、
下角支[2]及三边间隙皮支,前两者为肌支,后者穿出深筋膜后,一般分出升支、
横支和降支。升支[3]细小,向上分布至肩胛冈附近皮区;横支[4]细小,向内分
布至肩胛骨内侧缘附近皮区;降支[5]粗大,是三边间隙皮支的主要延续,向下
分布可达肩胛下角下方3—4cm 处皮区。肩胛下动脉外径约4.5mm,静脉约5.5mm;
旋肩胛动脉外径约3.Omm,静脉约4.Omm;三边间隙皮支动脉外径约1.0mm,
静脉约1.7mm。
图1-6 皮瓣设计
以腋后壁下缘的上方2cm、肩胛骨外侧缘处为皮瓣起始点,向内设计以横支血
管为蒂的横形皮瓣(也可向下设计以降支血管为蒂纵形皮瓣)。
图1—7 皮瓣切取
切开皮瓣的远侧端,在肌膜浅面向蒂端掀起皮瓣。
图1—8 皮瓣游离
在肩胛骨腋缘,紧贴肌肉表面分离皮瓣,切断、结扎肌支,并循皮支血管向
外侧继续切取皮瓣。
图1-9 皮瓣转位
在三边间隙内钝性分离血管蒂,切开并掀起整个皮瓣,形成以旋肩胛皮动脉
为蒂的岛状皮瓣向邻近创面转移。
应用解剖学要点
1、三边间隙是标志清晰、便于分离的间隙,其表面投影点是在肩胛冈中点下
方约7.Ocm 处;
2、三边间隙皮支的管径较细小(约 1.Omm),血管蒂也较短(约 1.5cm),不
便于吻合操作,故施术时,可分离到三边间隙底部,结扎旋肩胛动脉发出的下角
支和冈下窝支后,将旋肩胛动脉主干连同三边间隙皮支一起截取,可能截得长达
6.Ocm,外径粗达3.Omm 的血管蒂。如欲获取更长更粗的血管蒂,可将胸背动
脉结扎,截取肩胛下动脉为蒂;
3、在肩胛骨内侧缘的肩胛冈至下角这一段距离内,选择第 2—4 胸神经的后
支,可制成带有感觉神经的皮瓣供区。由于血管蒂与神经蒂并不在同一位置,走
行方向也不一致,神经横径较细(约1.Omm),操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