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海洋教育园区教学方案-数位教学资源网.DOC

文昌海洋教育园区教学方案-数位教学资源网.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昌海洋教育园区教学方案-数位教学资源网

文昌海洋教育園區教學方案 課程名稱 海洋及海洋環境生態 單元名稱 大地漂移記 主要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搭配領域 社會領域 適用年段 五、六年級 教學時間 1節 設計者 郭純慧 海洋教育主 題 軸 海洋科學--海洋地理地質。2-3-3瞭解臺灣國土(領土)地理位置的特色及重要性。 4-4-4認識海洋在地球上的分、比例及種類。 4-4-5瞭解板塊運動與海底地形(如大陸棚、中洋脊、海溝等)的關係。2-4-3-2 知道地球的地貌改變與板塊構造學說;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的變動及彼此如何交互影響。 2-4-5-7 觀察力的作用與傳動現象,察覺力能引發轉動、移動的效果。以及探討流體受力傳動的情形。 附錄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細目 次主題110組成地球的物質 岩石圈、氣圈、水圈 4a.認識地球上陸地與海洋的分布情形。 次主題210地表與地殼的變動 板塊構造運動 4d.知道火山爆發、地震、和山脈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板塊構造運動引起。 4e.認識大陸漂移與板塊構造運動。 社會領域: 1-3-11 瞭解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及其對臺灣歷史發展的影響。.tw/ListTContent.ShowItemListState.do?UnitId=U0006008000SelectedContent=C0006008028 臺灣地區板塊的認識,進而瞭解臺灣多地震的特性 動動手---臺灣板塊構造模型.tw/ListTContent.ShowItemListState.do?UnitId=U0006008000SelectedContent=C0006008029 數位線上操作---臺灣板塊構造.tw/ListTContent.ShowItemListState.do?UnitId=U0006011000SelectedContent=C0006011005 臺灣的誕生---一連串的造山運動及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也因此臺灣多地震多斷層。 動手比一比---根據線上活動依序比擬,實地操作。.tw/ListTContent.ShowItemListState.do?UnitId=U0006011000SelectedContent=C0006011007 地球儀、電腦、單槍投影機、exe自由軟體、OpenO Impress 備  註 線上資料來源:教育部六大科學教育學習網 參考資料 科學家分析地震波在地底下傳播速度的變化,得知:地球由內而外的層狀構造分別為地核、地函及地殼(見圖一)。地殼的厚度各處不一,大陸地殼一般厚30-40公里,海洋地殼厚5-10公里。在地函的上部,有部分的物質熔融,但絕大多數物質仍維持固態,由於這些部份熔融的物質,使該區域上部地函的岩石可塑性增高,形成軟流圈(見圖二)。軟流圈之上的岩石圈(厚度約100公里),分裂成大小不等的板塊(見圖三)且彼此互相運動。莫氏不連續面,即指地震波傳播速度發生急劇變化的分界面。而地核是指從2900公里深處直到地球中心。 圖一 圖二 圖三 一般相信地球內部的軟流圈有熱對流發生,受到熱對流的帶動,軟流圈上的板塊也會跟著運動,形成板塊的張裂或板塊間的相互碰撞(見圖四)。板塊在張裂之處,可能生成裂谷或中洋脊。在聚合之處,如果一個板塊隱沒到另一個板塊之下可能生成海溝。因此在這些張裂或聚合的板塊交界帶上,產生了許多地質現象,並伴隨著地震的發生。 圖四 圖五 圖六 根據考古學家在大西洋兩岸發現了屬於同一地層的動植物、化石,令人相信從前大西洋兩岸是有一陸地連接。德國韋格納從世界地圖中看到,大西洋兩岸的海岸線似乎有相契合的關係,立即著手積極蒐集了許多證據,認為二億多年前全球的各大陸曾聚合在一起,後來漂散開來,經過二億年的歲月,才漂移到各大陸現今的分布位置上,因此他在1915年提出大陸漂移學說(見圖五)。 1940年代之後,在測量海底岩石磁化分布時,發現大西洋底存在著『中洋脊』,且兩旁的地磁異常條帶是對稱的。(海底張裂性交界的巨大山脈通稱中洋脊,全球總長七萬多公里,寬約一千公里) (見圖六)。根據上述發現,1962年美國海斯提出『海底擴張說』認為,中洋脊是海底擴張的中心,新的海洋地殼在中洋脊形成並向兩側擴張而去,並經由海溝系統回到地函(見圖七)。 圖七 圖八 板塊構造學說從1960年代興起,綜合了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認為地球最外層的岩石圈共分為七大板塊和數個小板塊,這些板塊約厚100公里。根據理論各個板塊的邊界就是世界上的主要地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