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胸椎间盘突出症 (thoracic disc herniation) 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仅占所有椎间盘突出 症的 0.25% ~ 0.75% 。近年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影像学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尤 其是磁共振( MRI )检查应用的日益广泛,目前本病的诊断率有上升的趋势。其临床表现较 为复杂且缺乏特异性,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一旦发病,脊髓压迫症状多呈进行性发展,致 残率较高。故诊断一经确立,多需外科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技术本身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和风险。 病因 1. 脊柱损伤或慢性劳损 本病大多是由于脊柱受损伤或慢性劳损所致。创伤因素包括脊 柱的扭转运动或搬重物等,据统计 50% 的胸椎间盘突出症与创伤关系密切。 2. 胸椎退行性改变 退变是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基础。本病也可发生在较年轻的椎间 盘退变不明显的患者,由于明显的外伤致椎间盘破裂、突出而发病。胸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 高可能与该节段活动度大、间盘退变发生早有关。 分型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取决于突出的节段和部位,分型有助于治疗术式的选择和确定。 根据突出的部位可分为:中央型、旁中央型、外侧型和硬膜内型。中央型突出以脊髓损害症 状为主,而外侧型突出多表现为根性症状,硬膜内型突出罕见。中央型和旁中央型突出约占 70% 。突出的节段最常见于 T11 、 12 (占 26% ); 75% 的胸椎间盘突出症发生于 T8 ~ T12 之间, 即以下胸椎的发生率最高。 发病机制 胸椎间盘突出症所至临床症状及体征的产生机制可为血管因素、机械因素或两者兼而有 之。胸段脊髓(特别是 T4 ~ T9 节段)血供薄弱,代偿功能差,尤其是腹侧受压后易发生损伤 产生症状。 临床表现 1. 发病年龄 80% 患者的发病年龄在 40 ~ 60 岁之间,男女性别比例为 1.5 1 。 2. 症状 ( 1 )疼痛:是最为常见的首发症状,根据突出的类型和节段,疼痛可为腰痛、胸壁痛 或一侧、两侧下肢痛。咳嗽、打喷嚏或活动增加均可致使疼痛症状加重;休息后上述症状可 减轻。也可发生不典型的根性放射性疼痛,如 T11 、 12 间盘突出可产生腹股沟及睾丸疼痛。 易与髋部及肾疾患相混淆。中胸段胸椎间盘突出症可表现为胸痛或腹痛。 T1 、 2 椎间盘突出 可引起颈痛、上肢痛及 Horner 综合症,也需与颈椎病相鉴别。 ( 2 )感觉障碍:尤其是麻木,也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之一。 ( 3 )肌力减退和括约肌功能障碍也时有发生。 据统计,患者就诊时 30% 患者主诉有排尿功能障碍(其中 18% 同时伴有二便功能障碍), 60% 的患者主诉有运动和感觉障碍。 3. 体征:发病早期往往缺乏阳性体征,可仅表现为轻微的感觉障碍。随着病情的发展, 一旦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则表现为典型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表现: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或 肌肉痉挛,反射亢进,下肢病理征阳性,异常步态和感觉障碍。当旁中央型突出较大时尚可 导致脊髓半切综合症( Brown-S ′ equard 综合症)。 4. 影像学表现:尽管 X 线平片可显示椎间盘钙化,但对本病的诊断多无帮助。造影 CT ( CTM )可准确的显示脊髓压迫的情况,但缺点在于需要多节段地进行横断扫描且为有创性检 查。 MRI 检查的优势在于该检查本身无创,其矢状面和横断面图像可更加精确地进行定位和 评估脊髓受压的程度;此外, MRI 检查还有助于发现多发的椎间盘突出而无需进行多节段横 断扫描,且有助于与其他一些神经源性肿瘤相鉴别。 诊断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故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临床上 一旦怀疑本病,若条件许可应进行 CTM 或 MRI 检查,结合症状、体征多可得出诊断。 2. 鉴别诊断 患者就诊时主诉涉及面较广且缺乏特异性,故应从脊柱源性和非脊柱源性 疾患角度进行全面评估。与本病有类似首发症状的其他一些神经性疾患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 、多发性硬化、横贯性脊髓炎、脊髓肿瘤及动静脉畸形等。易与本病症状相混淆的非脊柱源 性疾患包括胆囊炎、动脉瘤、腹膜后肿瘤及其他腹部或胸腔疾患。 治疗 1. 保守治疗 对于无严重神经损害和长束体征的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具体措施包 括卧床休息、限制脊柱的屈伸活动、配戴支具等。同时配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控制疼痛 症状。其他治疗还包括姿势训练、背肌功能练习、宣传工作等。 2. 手术治疗 本病的手术治疗指征包括临床上以脊髓损害症状为主要表现者和保守治疗 无效者。鉴于胸段脊髓特有的解剖学特点,该节段的手术风险相对较大。因此选择合适的手 术入路以尽可能地减少对脊髓和神经根的牵拉刺激显得格外重要。具体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 以下几种。 ( 1 )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胸椎间盘切除术:若试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