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北地区岁时习俗的传承
东北地区岁时习俗的传承
——春节习俗的传承与“二月二”的文化延续
专 业:
姓 名: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
摘 要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不尽相同。
此外,在我国,农历一月习惯上被称为“正月”。而一直沿袭至今、作为正月结束的重要标志的便是二月二。
本文通过指摘有关春节习俗的传承及二月二风俗习惯的延续的先行研究,旨以改善其中的不足,从而提出本文的想法以及具体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东北地区 春节 习俗传承 二月二 文化延续 文化意义
1. 引言
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以东北来说,就有许多讲究。时至今日,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但是,近些年出现的的一些文化现象表明,在东北地区例如春节、端午等节日的传统习俗被保留的同时,另一些类似二月二这样的节日已经从人们的生活中悄然退出。像这样一些具有传统意义的节日,如今给当代人留下的只是一些不清晰的记忆而已。
因此,在正文的论述中,将分别阐述春节和二月二的起源、习俗、文化意义,并对春节习俗的传承及二月二文化的延续进行论述。
2. 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东北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以腊月二十三小年为开始,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以元宵节为真正意义上的春节结束。
2.1 春节的起源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于是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2.2 东北地区春节的习俗
东北的春节习俗除了和北方许多地区一样之外,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有民谣道出东北地区春节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在东北地区,春节当天,全家人都要换上新装,一起祭祖,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坐上首,晚辈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丰富,预示来年丰衣足食。年夜饭荤素齐上。席间,老少互相祝愿、兄弟间推杯换盏,尽享天伦之乐。饭后,孩子们将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响,谓之“踩岁”;男女老少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
现如今,虽然东北的春节传统风俗有了很大的变化,但除夕团聚吃年夜饭,拜年等传统还是被保留下来。
2.3 春节的文化意义
近年来,春节的国际化趋势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身在异国的游子、华侨,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都很重视以传统习俗欢度祖国的节日,以此方式慰藉自己根系祖国的人文情怀,也向周围的异文化族群表明自己的文化身份,展现自己所属群体的文化特色。
春节文化最重要的是精神价值。著名作家、国务院参事冯骥才说: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春节文化也即“年文化”。年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理想的,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它是中华文化形象最迷人的体现,是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产和传统的软实力。
3. 二月二
最近的一些调查显示,东北地区的二月二已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意义逐渐演变成为一个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岁时节日。如今东北地区的二月二俨然成为了老年人的节日,年轻人已不再注重的仪式和行为。一个几千年来具有农耕意义的二月二节日给当代年轻人留下的,只有“剪龙头”、“吃猪头肉”等一些模糊的、碎片化的记忆。东北地区的二月二节日传承出现了部分主体缺失。
3.1 二月二的起源
中国远古对龙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续下来,把龙视为管雨水的动物神越来越明确。在我国北方,广泛地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文档评论(0)